一、作者简介
《向上生长》的作者九边,真名张友才,是码农、作家、自媒体人、某世界500强企业高管。微信公众号文章经常性破十万,2020年在微信公众号时政要闻中排名第四。前期写历史文章,后又涉足金融、经济。成功创建了一个知名度挺高的公众号,也叫九边。2020年疫情期间出版《向上生长》。
二、说”熵增”
“熵”这个字和与“熵”相关的的词语含义,说真话,我是第一次从《向上生长》这本书里了解到的。
熵增,所有系统都有一种“自毁”趋势,往“熄灭”或者“圆寂”的方向发展,这种趋势就叫“墒增”。 负熵流,为了维持系统需要持续的输入能量,这种持续输入的能量我们就叫“负熵流”,柴火、食物、阳光,都叫“负熵流”。外部挑战新的知识、新技能的学习,都是系统或者人的“负熵流”,只有那种持续输入的系统或者个人才有活路。熵增过程是一个自发的由有序向无序发展的过程,从某种角度来讲,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具有抵抗自身熵增的能力。
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中写到:“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负熵为生”。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生本是没有意义的,人生而走向“自毁”或“圆寂”的终极之前,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增加能量,都是为了生命能够持续,这是为了生命能够更有价值。如果我们不给生命持续的能量,我们就会走向枯竭。就拿写作来说,如果我们不能坚持写作,那就是输入的能量不稳定,那么也就无法坚持。
三、坚持读书和输出的方法
知识,一般情况下知识有实践性的和书本上的知识。 “关系数据库”,是你记住的所有东西都依赖于我们大脑已有的东西。碎片化的东西由于缺乏“触点”,和现有知识联系不起来。读书和输出的方式是“抢占式”,强制要求自己一定现看书,每天站到看书的“时间片”。坚持让大脑给习惯性的动作修“高迷公路”。制定小的计划。搭建整体知识框架。大量阅读。大脑对信息处理依赖“冗余”。看完东西后随手写心得。学习本身依赖于你积累的知识的规模。
读了这一章书,我明白了,大量阅读和写作能够让我们的碎片化的知识有到了联系起来,即“触点”,就像细胞的触手一样,要广泛地连接起来,才能形成通路,连接得越多路越好走越容易传递信息。“冗余”就是掌握了茴香豆的四种写法,就再也没有什么难度了。无论我们多么忙,可以把阅读当做优先事项来做,等我们的大脑训练之后习惯了阅读,一切就容易多了。
四、厉害的人的工作和学习心得
(一)奖励。奖励必须是反馈型的,有确定性的,如记住一个单词奖励一块钱形成正反馈。不要期末奖励迪斯尼乐园一日游,因为绝大部分人不响应长期激励。
(二)练习。挑战区训练才有效果。
(三)工具。人的能力和工具叠加,才能形成效果叠加。
(四)时间。投入时间,才会有方向、思路和全局感。
(五)运动。人的精力成为“精力电池”,运动让人精力充沛。
我觉得自己这几方面做的都很不好。首先我的颈椎不好,经常性头晕,前段时间天气炎热、工作又忙、生病,感觉脑子都锈住了。现在放假了,也没有提起精神来阅读和写作,这就是要归于运动的问题。运动量足够、精力充沛、心情愉快,我想我会找回以前的写作感觉来的。萎靡不振、贪吃贪睡,就是我目前的情况。尽快改变!
五、积累、精进、进阶
硅谷王川说,所有我们以为的质量问题,其本质大多还是因为数量不够。底子不够厚的时候很多事情是做不了的,即使有的时候看似有捷径可以走,欠的账迟早是要还的。
人工智能的第一法则就是“简单动作确保不出错,然后不断迭代,编组越来越复杂的动作。”
我们看现在所有的一切会发现意义不大,但是再过五年回过头来,才能发现五年后的自己正是现在你的每一个行为塑造的。
怎么才能当作家,先写一百万字看看。踏踏实实做事。
一直积累“量”,没有“质”的突破,就先积累“量”。
我在《简书》上写作,感觉现在输出很差,力量感很弱。写作300多天,写作66万字,虽然已经超出了我以前给自己定的目标----一年写10~20万字,但是我感觉也写得不好。参加书评营,争取拓宽写作范围。多读书,多练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