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看《杜甫传》,刚看到安史之乱爆发他到了成都,修建了杜甫草堂。一路看过来,看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也看到了他的悲辛无奈,在京十年未能某得一官半职,为了得到新皇帝的赏识一路艰辛跑到凤翔才得了左拾遗的谏官的职位。并且在发挥职能时还给出了也许并不高明的建议,被严武的表面功夫迷惑。也因为如此,被皇帝猜忌,以致后面为了自保,在看到正直的同事被冤枉时也只能三缄其口一言不发,以致使同事蒙冤被罚。他后来检讨这段生活时也后悔不已。
作为官宦世家、诗家子弟,杜甫深怀儒家入世报国的传统和家学。他的游历江南和齐鲁,未尝不是考虑了仕途的可能。但总的来说,青年时候的他还是意气风发想出人头地有一番作为的。可是大长安居不易,尽管得到不少人的赏识。也曾与王宫贵戚交往,但是时运不济,当他想考试做官时,却遇到了李林甫。参加了最荒唐的考试,居然没有一个人考中。想想也很荒谬。但是历史就是这么出其不意。
也许正是因为见识了太多统治阶层的腐败,也因为政治上的原因,他辞去了官职。
在见到百姓的悲惨生活,尤其是战争带来的恶果。诗人是悲愤的也是无奈的。他只能开始做流民,走上流亡的道路。
原本的大唐盛世,四方来贺,如今只能断壁残垣,连长安都曾两度变为战争的废墟,雕梁画栋都灰飞烟灭,赏心悦事都变为物是人非。更为悲惨的是回纥以帮助官军打败叛军为由,在城里抢掠三天。这在唐肃宗也是默许的,因为借了人家的兵。可是他们是狼子野心岂是这点肥肉可以喂得饱的?但统治阶级已经到了饮鸩止渴饥不择食的地步,长时间统治阶级内部的互相倾轧、互相残杀、牛李相争,李林甫杨国忠兄妹的把持朝政混淆视听、君王的昏聩蒙蔽,连年开疆扩土的非必要战争已经使得这个王朝内里亏空民不聊生,兵役傜役赋税的沉重已罄竹难书。
战争爆发杜甫跑到了秦州,也就是现在甘肃天水那边。后来因为没能立足,才辗转去了四川成都。一路的惊险堪比惊悚大片。让人吃惊的不是马失前蹄堕入悬崖,而是风吹草动密林之中有冷箭。尽管身体单薄疾病缠身,他还是支撑到了成都,在那里获得了短暂的安宁。
我从来没有想到杜甫居然是这样忠厚伟大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虽然是为生活所迫为当时社会环境所迫,但正是这艰苦的环境磨练了他的品格,让他更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同时看待事物也更深刻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