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杨晓景才女长篇小说《奔跑的叶子》上部中,其中一段,画面感很强,引人入胜。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还是大生产队时,社员们一年从早忙到晚的劳动、挣公分,劳力少的挣的公分少,分得粮食也少,娃娃们又多,连粗粮也吃不饱。
那个年代,吃不饱、穿不暖、上不了学,大人小孩常饿着肚子,生活是极其艰难困苦。
因为家里实在太困难了!陈灵均的哥哥陈灵峰为了给家里多挣点公分,初中没上完便退学回来了,自有了父子俩挣公分,家里吃喝比原来强多了。一方面是因为家里公分多了,另一方面是因为新来的蹲点干部和原来的不一样,队里打下多少粮食就上报多少粮食,上交的公粮少了,分到社员手里的粮食也增多了。
这段写得太好了!分享一下。
“这天下午,陈灵均看到了家里少有的幕情景:父亲洗了手,腰间系了一条花围裙,亲自下厨帮母亲做饭。两个人就像提前商量好了似的,配合得十分默契。母亲把面团擀成一张大饼,上面抹了油,撒上葱花和盐,一层层地卷起来,揪成团,然后再擀成一张一张的小圆饼。与此同时,父亲用极快的速度在前面的大锅里抄出一小碗鸡蛋,又把豆角洋芋肉片烩菜做好,舀到一个盆里,用盖子盖好。然后洗了碗,倒上油,拿起擀好的薄饼,放到锅里翻烤。后锅里提前煮进去的小米稀饭已经烧开了,突突地泛着气泡,窑洞里不断飘来令人垂涎欲滴的香味”。
读着,读着,仿佛那薄饼、烩菜,小米稀饭的香味迎面飘来,令人垂涎欲滴……
真想舀上一碗烩菜、一碗小米稀饭、拿着一张香味浓郁的薄饼,坐在院子里和家人们大口大口吃起来……
多有时代感的画面啊!那个年代虽穷,饭菜却很香,人心也很齐,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情景让人怀念与难忘。
七十年代的烙饼 家常烩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