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家住乡村,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跟着大人去赶集。那时候对于五天才轮到自己家镇上大集的期待,不亚于现在小朋友期待周末能让爸妈带着去各种公园。更别说一年两三次的年会了。
那时候在集上,商品是远没有现在的大超市那么丰富的。对于农村的孩子,大集吃上刚出锅的油煎包、馄饨、牛肉糁等无疑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常跟着妈妈赶集,印象里最深刻的就是,妈妈买东西的时候,小摊老板说个价比如50,老妈心里一估量,说:实在里,多少钱?小摊老板一看:哦,看架势确实要买。
小摊老板:看你真想买,实在里给你个价,45吧,挣不多少钱。老妈直接来一句:30,行就买,不买就走了。
说完拉着我的手就走,没走几步,小摊老板就会喊:哎哎,别走呀,行,30给你,唉,本钱给你的,一分钱不挣,唉~~
说的挺难为情的同时,还得瞅两眼附近其他顾客听到没有。
每次买完东西,心里都挺高兴的,因为妈妈讲价省下钱了,又可以给我买好吃的了。这时候心里也特崇拜妈妈,妈妈真厉害。从儿时起,也学会了这么一句:实在里,多少钱?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各种各样的超市,购物中心,商场遍布大街小巷,再想赶集也就只能去城乡结合的地区或者农村了。
并且现在的讨价还价已经没有小时候的那种讲下几块钱就很满足的感觉了。那时候往往省几块钱,就会感觉老板真心不错~基本都会是回头客。
可现在很多商家呢?根本不考虑回头客不回头客的,心里就想着:我去,可TM来个客户,把握好,多宰一个是一个。
然后漫天要价,坐地还钱。“老板,这件衣服多少钱” “哦,这件新款,1798,你要买的话,打8折” “哦,8折不也1400多,这么贵,你看400能卖吧,能卖我就拿着,不卖就算了”
如果物超所值,估计听到这话,老板得骂娘了。
绝大多数是老板再让加点,能加点就多赚点,不能加也就将就卖了。一边给打包,一边还啰嗦两句:哎,你可真会讲价~这也就是赔本拉个回头客,以后可多带朋友一块来哈~(心里没准还在小得意说傻X,这样还挣你300块钱呢)
客户回家后还在跟家人嘀咕两声:奶奶的,早知道多砍一点,不知道挣多少钱呢?
当然也只有一些个体小店面会这样,大的购物中心哪怕成千上万也是没有讲价的情况的。
市场经济,有买有卖,现在买东西,产品本身价值并不是决定因素,我们更多的是关注买的过程中的服务体验。
不论买什么,这件东西是自己需要的,又觉得喜欢且价格在自己的心理预期内,痛快买就是了。
至于商家挣多少钱,那是他们的事。作为客户,只要我们买的东西,能带给我们足够的使用价值,就可以了。
何必那么在乎,实在的,多少钱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