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二年级的一节英语课,老师上的是第二课的第二课时,I am Danny,是一个认识新朋友的内容。开课不久,老师播放了一个小视频,视频的内容是通过介绍三组小动物的特点,复习原来学习过的单词thin和fat,tall和short,big和small,老师的设计意图非常明显,一是复习旧知,二是将新旧知识关联起来,为新课的教学作铺垫。
老师的处理是这样的:第一遍,学生观看视频,第二遍,老师带领学生一边跟读一边用动作表现动物的特点,复习巩固这六个单词,接下去用隐现和摘苹果的方式请学生读出这些单词。老师非常有亲和力,孩子们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学习兴趣很浓郁,整个教室里真的是活泼泼的,充满了生机。
但是,对于这六个单词,尽管一年级的时候接触过,但是从孩子们读的情况来看,他们掌握得还不太好,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些孩子还不太会读,二是有些孩子也没有明白单词的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以为一方面当然跟孩子们一年级的学习效果有关系,另一方面我以为跟小视频没有利用好也有一定的关系。
老师播放了两遍视频,目的很明确,第一遍是了解视频的内容,第二遍是带领学生复习单词。但是我以为老师忽视了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注意力特别容易被生动的画面所吸引,小视频里动物们的动态非常容易吸引他们,让他们的精神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而感受不到视频设计者的意图:通过对比表现动物的明显特点。显然老师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在设计这个环节的时候,从成年人的视角认为孩子们应该能够提取出相关信息,为后面的单词复习做准备,所以对于观看视频没有提出任何要求。
我以为,在观看视频以前,老师应该先给出明确任务,引导孩子有意识地去观看,比如:视频里面都有谁?他们各有什么特点?这样,因为有了观看任务,或者说有观看导向,孩子们在观看视频时就不会将注意力都投入到视频声音和动画上,同时心态也会相对平静,既能找出相关信息又能将动画内容与旧知建立起联系,为后面的环节作铺垫。第二遍再在老师带领下跟读句子,用动作表现动物特点,就能加深印象,在此基础上再把这六个单词拿出来复习,就水到渠成了。
就我所看到的情况来说,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我们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常常为环节而设计环节,没有考虑环节设计背后对儿童的了解和尊重,也没有考虑环节背后应遵循的教育规律,甚至有时候连环节设计的真正目的都没有好好地思考,这样的教学看似热热闹闹,但是效果却难如人意。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只需要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想多一点点,想深一点点,想得再明确一点点,就会不一样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