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选读内容笔记 | Day-19
今天的内容是来自“罗辑思维”当日的微信60秒推送:《一桩千万美金的挖角危机是如何被化解的》。
文章讲了一个故事,故事里包含另一个故事,从中引出了两个投资人、两个项目、两位CEO和一名CTO。对这个故事,身处不同立场的人看完会有不同的想法。以我的角度来讲,故事的剧情发展还是比较能想见,因为这才像一个完整且恰当合理的故事。而我们通过故事总该学到的,不应该仅仅是这表面上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应该多想一层。
因为对于“挖角”,显然在商业上很常见,绝不仅是创业公司会面对这个问题,大公司更是,只是创业公司在最初期发生这个问题可能显得比较严重。
笔记封面的图片是此前一场有关“互不挖角合约”的官司,涉及到Apple、Google、intel、Adobe这四家大公司,有兴趣的可以找来看。不同的企业,不同领导人,对这件事都有不同的解决思路,有时涉及的背后故事甚至比单纯的业务竞争要复杂得多。但终归只有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麻烦”的公司,才能且有资格活下去。
记得有一条过往的60秒语音,其实已经提供了更深层的启发。我将其找了出来,是2015年11月24日的推送,文章标题是《宜家产品的名字为什么都那么古怪?》。
语音内容讲的是李开复曾说过关于“微软总裁鲍尔默每天会去记忆公司600多位重要高管生活动态”的事,当时李开复在走廊碰到鲍尔默,鲍尔默说“开复咱俩有11个月没有碰过面了,一定找机会聊聊啊”。要知道微软可有一百多位副总裁,自认为“并不太著名”的李开复自己都不记得有十一个月没有和鲍尔默碰过面了,可后者竟然记得,这让他很是惊讶。后来才知道,这个功课,也是鲍尔默的“厉害”之处之一。
对此别说是大企业,很多创业公司CEO都做不到这一点。结合徐小平老师讲的这个故事,我觉得作为一个创业者、公司领导人,至少应该多思考到:
- 要留住人,该做的工作永远不是在事情发生之后。
- 作为创业者,最应该学会的能力是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
这两点是我瞬间的思考,想必大家会想到更多。相应的,站在投资人的角度、普通员工的角度,我们都能得到一些很有价值的信息。就像这种思维方式本身,也是值得延展的一样。
要知道,“给予比索取更让人感觉愉快。”
——华尔斯持续输出第19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