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毕业于知名高校的年轻人,自认为有能力有学识。毕业三年,工作换了三份。
原因是他觉得选择比努力重要多了,自己应该选择更好的。
第一次,他根据专业选择了新闻,入职后觉得累,就辞职了。
第二次,看到别人做房地产,立马去应聘。一段时间后,觉得不适合,再次辞职。
第三次,他想着马云、刘强东都是做互联网起家的,应聘到了一个互联网公司。几个月后,他又开始抱怨选错了。
有人说,按照“选择比努力重要”的说法,他选了三次,按理说应该小有成就才是,为什么最后却是一事无成呢?
真正的秘诀就在于努力,没有努力支撑的选择不过是无头苍蝇,到处乱撞却没有自己的重心。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也像故事里的毕业生一样,盲目选择,却不愿意付出努力,到最后,也只能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罢了。
图片来自网络我记得有一段时间,网上到处流传着因为家里老房子“拆迁”摇身变为“富二代”的故事。还有网友留言调侃,说自己没有选择好出身。
实际上,选择能提供的,只有不同的道路。努力了,才能知道哪条路有胜算。
但在我们的生活里,可能很多人连选择的权利都不曾拥有,前几天,《卖米》感动了整个朋友圈,有很多人以为这只是作者虚构的故事情节,但它其实是北大才女张培祥的整个少年时光。
中考时全校第一名,却因为没有钱被迫辍学打工,后来在校长和亲戚们的帮助下顺利完成学业,并考入北京大学。
上大学时白天打工,晚上学习。兼职的钱除去自己的花销都补贴家用。可惜的是她的生命永远留在了24岁。
她一直都没有选择的权利,上学的钱是借的,买不起书就去书店看,大学边挣钱边学习;但她一直都在努力,考全校第一,考中国最好的大学,兼职做翻译,精心策划《新青年》。
她是那种只是活着都需要很努力的人,但是她的努力也带给了她选择的权利。她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是她却达到了很多人一辈子都超越不了的成就。
图片来自网络选择是需要努力为依托的。
如果不通过努力,我们怎么判断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
马云选择互联网这条路创业的初期,一些同学觉得互联网没前途放弃了跟马云一起奋斗。网上有人说这些人就是选择错了,不然早就成就了一番伟业。
但是我们换个角度去想,如果马云创业没有成功呢?如果马云遇到挫折就放弃努力了,那么我们还能说出选择比努力重要吗?
实际上,他们看到的是只是成功后映射出来的选择多重要,没有看到选择背后的千锤百炼和为选择付出的千辛万苦。
迈克尔.雷在《成功是道选择题》中明确写道:“许多人获得了财富、荣誉,但内心却越来越痛苦,觉得生活缺乏意义,其根源就是最初的选择出了问题。努力不达标时就用浅薄的脑子“深思熟虑”做出选择,“一条路走到黑”才觉得自己错了,太晚了。”
迈克尔想告诉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需要步步为营,只有足够的人生积累,才能选择正确的道路。
千万条路, 哪有那么容易就选对?
一定是努力让能力、眼界、学识都达到了一定高度,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才叫“选择”。
选择从来都对,只是证明对错的时间太短。
图片来自网络坊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出针。”众所周知,铁棒磨成针不仅需要努力,肯定也是需要时间,如果时间太短就磨不出针。
当我们做了某件选择也是这样,短时间内很可能难以见到成效,但是时间到了,一切成果又会自然而然地出现。
做一件选择,本身意义不大,真正有意义的是我们为了我们的某个选择竭尽全力的样子,真是酷极了。
对于我们大多说人来说,不是选择错误,而是努力的不够,还总是找各种借口为自己的努力开脱,结果自然不尽人意。
图片来自网络把不情愿做到极致的人,同样是强者。
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男生,高中三年成绩超级好,高三前几次模拟还超出清华往年分数线30几分,结果高考时忘记带准考证后来去了个二本。当时很多人劝他再来一年,他非要证明自己能够逆风翻盘。
大学四年每天保持4小时以上的自学时间,学英语,考证书,拿奖学金,毕业时顺利被一家顶尖公司录取,工作一年后调到另一个城市做管理人员,手下是清华的毕业生。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去选择自己熟悉的事物,而把那些没有好感的东西推的离自己远远的。我们把一切不顺利都归结为“运气差”、“选错了”。
但如果能够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把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做好,去接触一个陌生的领域,和讨厌的人握手言和,以退为进,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好的存在。
努力和选择同样重要,甚至很多时候,选择都要依托在努力的基础上,希望我们不要再把自己的不顺利归咎于“选择失误”。请多注意下自己是否已经竭尽全力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