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收到一个陌生女子的微信好友申请,备注徐XX老师推荐。徐老师是我在南京读书时候的辅导员老师,貌似后来也担任过我们短期的班主任。五年前在母校门口一起吃夜宵时,我们留过彼此的微信联系方式。
徐老师酒量不俗,记性不差,饮完七八两白酒的他,依旧能说出班上40多位学生的姓名,那时我们已经毕业16周年。而我对徐老师最深的印象,竟是每天在宿舍走廊里的吆喝叫早服务,然后将睡眼惺忪的我们驱赶至田径场跳操打卡。当年苦不堪言,如今满是怀念。
通过好友申请,得知对方是母校政法学院的张书记,负责招生和就业方面的事务,希望日后来苏州开展工作时可以交流,同时希望认识更多在苏州的校友。我熟悉的同城校友仅一人,宿舍的老大,同过四年窗,睡过一张床,相交甚笃,瞬间将他“出卖”。
三日后,张书记告知我,本周四将来苏州出差,已与老大约好,下午拜访他们的企业,同行的还有留校的舍友庞七,这是我们舍友小群私下的称呼,外人面前我们尊称庞部长。在母校组织部锻炼多年,如今已官居要职。有这个中间人在,我们可以避免初次见面的尬聊。
紧急召唤张家港的老四赴宴,曾经睡我上铺的兄弟,一句春不晚,舍友相聚在江南。
晚餐的位置选在阳澄湖边,距离老大公司不到五公里。下午闲得蛋疼的我第一个抵达饭店,这是一家主题餐厅,号称赏湖品蟹第一店,楼梯间陈列着明星们到此一吃的照片,不追星的我仅能认出黄磊和濮存昕。可惜目前不是吃蟹的季节,好在老友重逢,聊比吃更重要。
这群工作狂干起活来完全没有时间概念,晚上七点才姗姗来迟,我已喝完一壶茶,跑完三趟厕所。
我们舍友四人,加上学校的两名老师和一名22年刚入学的学弟,席间畅聊两个半小时,面朝湖景,重温旧情,直至服务员催着打烊仍意犹未尽。话题中最让我惊讶的来自学弟的感悟,来自贵州的他羡慕学长们舍友间纯粹的友情,坦言现在的大学更像“高四”,学习更卷,网络的便捷让他们忽略身边人,寝室内挂起蚊帐保护自己的隐私。
饭后合影是我们舍友聚会的保留项目,人物情谊不变,坐位排序不变,只是岁月改变了容颜。四个老男人的搔首弄姿遭到四嫂隔空吐槽:好油腻。但我们的一致想法是若干年后,将这些合影装订成册发给老伙计们,翻着旧照片,彷佛回到了从前。
最后感谢张书记送的珍贵礼物:校友卡,文化衫和笔记本套装。有缘南京再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