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在不同时间维度下,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是不同的。短期,二者呈现反向关系;长期,这两个指标表现为彼此独立。
这中间是如何变化的?我们用如下四个阶段来展开说明。
第一阶段:非加速通胀
失业处于非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水平,不存在供给或需求的意外冲击,经济运行位于图中较低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SRPC的A点上。
第二阶段:经济扩张
假设经济扩张,也就是上文讲的超额需求情况。这时,各企业积极招收工人,导致失业率下降,同时,商品价格也会升高,工资和物价开始上升。
用菲利普斯曲线来说,经济向上运行并向左达到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上的B点(在SRPC线上移动)。
第三阶段:预期通胀
由于通货膨胀率上升,企业及工人们都开始预期将会出现更高的通货膨胀率。
这种预期的高通货膨胀率随即会体现在工资和价格的制定当中,这时,失业率虽然保持不变,但预期的通胀率会高于当前通胀率。
从菲利普斯曲线的角度看,横坐标不变,纵坐标数值变大。原先的菲利普斯曲线抬升,形成新的菲利普斯曲线(SRPC'曲线),位于原来曲线的上方,它反映了更高的预期通货膨胀率。
这时,在新的菲利普斯曲线上,即使失业率恢复到之前的A点,通胀率也比之前高。
第四阶段:通胀水平与失业率独立存在
每次通胀被预期上升时,都会导致原来的菲利普斯曲线整体上移。这样,在失业率不变的情况下,通胀水平会随着预期,一直向上。最终发现,通货膨胀率脱离的失业率的变化而单独变化,在曲线表现上,通胀与失业率的关系为一条垂直线。也就是,尽管通货膨胀在不断变化,但失业率始终保持不变。
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每当通胀上升一段时间后,工人发现价格上升和实际工资下降,会要求提高货币工资,预期提高了实际通胀水平,从而实际工资回到原来水平,企业生产和就业也回到原来水平,此时失业率和上期相同,但通胀提高,多个曲线叠加,就形成了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线。
![](https://img.haomeiwen.com/i22672609/9c23ec83ab89881a.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