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文体,大多是借事物或一种现象来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长短不定,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托物寓意,借物抒情。
《爱莲说》是我国古代散文之精品。全文119字,结构严谨,笔意超越,言简意赅,情景交融,其采用“借影”笔法,以莲自喻,有着深邃的思想内容。值得知道的是,这篇选入教材的佳作是宋代哲人周敦颐于1063年(嘉佑八年)5月在虔州(今赣州)道判署内写作的。
正如《爱莲说》抒意,周敦颐虽身居官场,却始终未曾放弃读书治学,著书立说,教育青年提携后进。宋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二程——程颐、程颢,便是他在赣州一手培养出来的弟子。他做官也和别人不同,“为政精密,务尽道理”,他在1045年任南安(今大余)司理参军(一种小官)时,为了一个法不当死的囚犯,和顶头上司转运使王逵据理力争,并递上辞呈,不愿为官,终于使刚愎自用的王逵有所感悟,承认自己的错误,囚不得死。周敦颐在赣州为官多年,清廉勤勉。《爱莲说》据传系他一次游览于都罗汉岩之后所作。
这篇散文的字里行间表现了作者的高洁人格,反映出作者不同流合污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他追求像“莲”一样,兢兢业业的谨守着自己的一份志节;像莲一样“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心志的表达。
本文章法严密。全文共两段,逻辑层次十分鲜明。第一段重在描写,层次非常清晰。首句总提,为“爱菊”“爱牡丹”“爱莲”张本,接着以“予独爱莲”领起,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等几个方面,赋予莲以美好的品格。第二段重在抒情议论,始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来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地写来,表明了自己不慕富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及对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庸俗世风的鄙弃。
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和莲之高洁,把“爱莲”这一主题落到了实处,并由此得到彰显及深化。
运用手法:
(1)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2)衬托:全文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第一次,表明了自己的喜爱与众不同;第二次,见出莲的高贵品格;第三次,在对比中抒发感慨,表明心志。但对爱菊和爱牡丹,作者并没有多着笔墨,只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把它们作为写莲的左右陪笔,以求烘云托月,突出“爱莲”的重心。
(3)象征:将莲比做花中的君子,使莲具有象征君子美好品德的意义。具体地说,“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质。
周敦颐的独爱莲更加可贵,更有时代意义。既要洁身自好,不为世俗所污,又要经过水的洗涤后更显得洁净不妖媚,这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还要加强自身修养,即使是在不好的条件下,也要不改本色。内在思想上坦坦荡荡,胸怀磊落,外在行为上刚直不阿,忠直耿介,公平无私,挺拔向上,卓然不群。这个“莲”,表达了一个主题“廉”,既是周敦颐人品的象征,又是周敦颐追求高尚情操的思想寄托,也是周敦颐一生不同流合污、坚持正义、悟守箴言的真实写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