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勇敢是从小培养的。如今的独生子多数都活泼好动,能言敢为,但也有为数不少的孩子胆小怕事,他们腼腆,说话声音小,主动要求少,甚至不敢一个人外出等。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担心胆怯。
很多父母担心孩子不敢大声说话,担心孩子难诉委屈,将来不会保护自己,无法面对未来激烈的竞争。虽然做父母的顾虑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这些对胆怯认识有失偏颇。家长需要的是把孩子当成孩子,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来对待他们,用孩子的标准来判断衡量他们。孩子声调低并不一定代表胆怯自卑,声调高并不一定代表勇敢自信。他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相当有限,一时的回避退缩在所难免。只要胆怯没有使孩子感到不快乐,没有使孩子失去自信,没有使孩子裹足不前,没有阻碍孩子求知探索,都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如果孩子在很多事情上都表现出畏惧、退缩,不愿主动去尝试,甚至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的话,这个孩子也许存在一定程度的胆怯。但是,家长也没必要不知所措,更不可以给孩子打出“胆小鬼”的旗号。
面对孩子的怯懦,做父母的千万不能大声指责、嘲笑孩子。孩子的心中已经充满困惑和疑虑,这样做只是让他内心的恐惧加剧。另外,孩子的情绪易波动,高兴时高声说笑,生气时低声怯怯,这些是正常的情绪反应。
造成孩子胆小怯懦性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环境与教育的影响。比如,父母过度限制孩子的活动,不准孩子单独外出,不让孩子多接触同龄伙伴,造成孩子不合群,缺乏一定的交往能力;父母过分娇宠孩子,事事包办替代,使孩子丧失锻炼的机会;父母过分严厉,孩子整日战战兢兢,就变得胆怯,等等。
在生活中,有一些父母不注意自己的言语,经常说出一些打击孩子自信的话。比如,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他们会说:“你真没用”,作业不会做时脱口一句“你真笨”,久而久之,“笨”“没用”“傻”之类的词语就被根深蒂固地扎根到孩子的大脑中,也造成了孩子的胆怯、懦弱。
未成年的儿童的少年分析和批判能力有限,往往容易盲目崇拜、服从“权威”。他们通常不能因“真笨”而奋发图强,力争“不笨”;相反,他们会因“真笨”的标签而把自己定位于“笨”的一类,有意无意地用“笨”来解释自己的行为。特别是孩子确实有过几次失败经历之后,他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再怎么努力也是白费。
显然,那些被贴着“真笨”标签的孩子,会自卑、怯懦、退缩,会缺乏自信、活力、斗志和激情,所以,做父母的在批评孩子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措词,不要让随口之言打击了孩子的自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