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孩子为中心的好处是让这一代的年轻人内心更加的富足,爱不匮乏,更能够追求自我,但是过度以孩子为中心的教养方式也会带来一个限制,那就是爱与自由足够,但是规则与界限不足,只有爱与自由而没有规则与界限的家庭模式,称为放任型或者是溺爱型。
因为孩子幼年时期很少被管束或者是拒绝,那么他在长大之后也非常不习惯别人对他的拒绝,这会带来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当中的困难,为什么人际关系当中会有困难呢?
因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一直以自己为中心,这种模式就会慢慢的内化。成年之后这样的模式就会反复出现,但是如果在人际互动当中,非常以自我中心,那自然是行不通的,因为人际是需要彼此尊重的,照顾他人,同时也尊重自己。
如果说在人际关系当中只是满足一个人的需求,那么就很难有顺利的人际。这种关系它更体现在亲密关系当中,比如在亲密关系当中,两个人的生活习惯、怎么用钱,怎么用时间,两个人之间发生的差异可能就更大了。
如果我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那么亲密关系也容易出现矛盾。所以对于放任型家庭当中养育出来的孩子这种差异就很困难。因为在过去的家庭当中,在他生活的家庭当中,孩子的需要几乎是完全被满足的,他从来就没有被拒绝过,但是我们都知道人际和亲密关系不是你拒绝我,就是我拒绝你。漫长的岁月,即便是再相爱,也需要相互磨合着过日子。
而对于自我中心的人,他们最不能够忍受的就是被拒绝。即便你拒绝的是事情、是行为,但是他们会觉得我整个人都会被拒绝了,那就会有情绪,所以他们理所当然地觉得,如果你爱我就应该把我放在第一位;如果你拒绝我就意味着你不爱我。
我们都知道亲密关系其实是给成年人准备的,而这样的一种:我完全不能被拒绝,如果我被拒绝了,我就有很大的情绪,这种态度显然不是成年人的相处方式。
为了让孩子不经历这样的情况,我们就尽量避免这种放纵型或者是溺爱型的养育方式。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样是放任型的教育呢?它存在着一个典型的特征,比如说父母不扮演家长的位置,没有权威的地位,对于孩子有非常低的期待,几乎没有任何的纪律,所有的事情都会让孩子来做决定,甚至在孩子需要的时候也会表现得非常的无力,有时候可能会比孩子更没有主见,倾向于给孩子所有想要的东西,并且对他们的行为倾向于非常多的包容和欣赏,哪怕是错误的行为,也没有相对的拒绝。
当然还有一些父母他可能是因为自己童年过程当中的缺失,所以也会在养育孩子的过程当中给予孩子过度的自由以及物质的满足。比方说有的父母在他自己童年的过程当中被过度忽略了,或者说过度控制了,那么自己作为孩子的时候,自己的角色他就没有好好地被呵护,那就有可能在养育自己孩子的时候过度满足孩子的需求,特别是当孩子委屈哭泣的时候,父母就很难去坚持该有的原则。
在过于严厉的家庭当中长大的孩子,虽然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比如希望教导孩子行为端正,有更好的社会适应性等等,但是在互动的过程当中,给到孩子的确是会带来一些创伤性的体验。比如讲怎么叫做过于严厉,它也是有一些典型的特征的,比方说身体的体罚或者是语言的攻击,还有注重孩子的行为约束,大过于注重孩子的情感体验,对于孩子常常有比较高的要求,但是在情感上基本上没有回应,家庭或者是亲子互动的过程当中,完全以父母的意见为主,不尊重孩子的需求等等。
那么在这样的家庭当中长大的孩子也会有一些消极的反应,他们的依恋模式也是不安全的。
一般来讲,如果说孩子天生的能量是比较向外的:
到了青春期或者是接近成年的时候,往往就会呈现出来一些叛逆的行为模式,比方说以愤怒的方式或者是攻击的方式来回应父母,那么这种方式有可能会一直持续到成年。在专制当中长大的孩子,他常常会对环境感觉到不满或者是愤怒,但是却没有办法发展出来高度的行为自信心,相对应的社交能力也会较低,与他人产生冲突的可能性也较高。同时他不会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也没有办法与人建立深层次的亲密的连接。
如果是说孩子天生的能量是比较内向、安静的:
那么专制家庭当中养育出来的孩子就会表现的是墨守成规,高度的顺从和安静。成年之后的人际关系往往呈现出来强迫性顺从,不敢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需求等等。
可以回忆一下自己的成长历程或者是身边的情况,有没有这样的一些相关的影子?
我们在和孩子互动的时候,就要更睿智的在爱与严厉之间找一个平衡点。
最好是在两岁开始形成,去形成一种对于孩子有要求有回应的权威型的养育方式。这种养育方式是既能够让孩子明白规则与界限,也回应了孩子的情感需求,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又能够养育出来有安全感的孩子。
那我们该怎么做才能成为这样的父母呢?
首先父母对孩子的这种回应是充满关爱的,而不是惩罚性的,也不是冷漠的,对于孩子有一定的期待,但是不是过高的期待。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父母可以带孩子在错误当中去学习,并且让孩子感觉到他是可以犯错,也是可以被原谅的。
第二个重要的过程,父母愿意去了解孩子的感受,并且帮助他们去调节自己的感受。
这就是去回应孩子情绪的部分,帮助孩子找到合适的方法去解决问题,鼓励孩子能够独立,但是也在这个过程当中去限制他们因为想要独立而产生的一些目前还不太合理的行为。
第三点特别重要的是我们始终要记得要对孩子表达温暖和关爱,允许孩子自由地去探索,根据他们的理由做出来自己的决定,不管怎么样,父母可以作为一个支持者,或者说作为一个引导者;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可以鼓励孩子去探索、去表达,这样的一种教养方式,就能够让孩子感觉到更加的独立和自立。温和而坚定的态度很重要。
(可能前面我们在讲怎么做的过程比较抽象,在这里我给大家举个例子:两岁左右的孩子最常常说的话是不要,他们会在你替他穿鞋的时候说不要,你替他穿衣服的时候说不要,你喂他吃饭的时候说不要,这个年龄他最想要的事情就是自己来,但是因为能力的限制,他又会在尝试之后常常失败,而失败之后情绪又会崩溃大哭,所以这个阶段当中妈妈带孩子就会特别辛苦,因为总是处于与孩子的拉扯状态当中,所以我们在这个时候就要温和而坚定了。当孩子说不要的时候,他其实是想要往外去发展和探索,那么我们可以去尊重他这种探索性行为,让孩子自己去为自己做,但是你也告诉他自己所要承担的后果。 比如当他说要自己吃饭,不要你喂的时候,你就可以让他自己吃,即便吃得乱七八糟,你也不要批评他。 当他只是想玩耍不想吃饭的时候,你当然可以告诉他现在可以不吃,但是下午就没有点心可以吃了,这个过程一定要温和而坚定。的确到了下午,当他再向你要的时候,你就不给他点心吃,但是你不用骂他,也不用发脾气,这个就叫做温和而坚定。)
而这个养育孩子的过程,它其实是贯穿在孩子的成长历程当中的,对2岁的孩子温和而坚定,对14岁青春期的孩子也一样是温和而坚定。
如果14岁的孩子想要离开家,和他的同学们一起周末去独自旅行,这个行为其实也是孩子成长过程当中的探索性行为,而当这个行为出现的时候,父母全盘答应或者说完全制止,也许都不是那么恰当。
正确的做法是与孩子去讨论这次行为的动机风险,他要承担的责任,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同时作为父母,你要给他指导性的意见,给到孩子参考,那么这就是在爱与自由当中去找到一个平衡,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能够感觉到是被尊重的,同时父母能够表现出来,比孩子更有能力让孩子感觉到安全,那么他就会觉得父母是可以依赖的,也是有力量的。
所以一个权威型家庭的父母在跟孩子互动的过程当中,会给孩子设立明确的目标,监督他们的设置,也会让孩子去发展自主性,期待孩子的独立以及呈现出与年龄相吻合的行为,那么对孩子出现的不当的一些行为的惩罚方式也是有分寸的,不会以武断的暴力来作为惩罚。即便是要惩罚孩子,也会先跟孩子去讨论事情发展的后果,让孩子看到这个行为是不合适的,而不是说不该这样,只是这么粗暴的去给出来一个结果。
虽然我们现在都在说跟孩子相处要平等,但尊重和平等的前提,是尊重孩子这个人,但是并不意味着说孩子想要什么,我就给孩子什么。
所以,该给孩子爱与自由的时候要给到孩子爱,而该给孩子限制与规则的时候,也要给孩子规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