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Reading234】王阳明

【Reading234】王阳明

作者: 树欲静96 | 来源:发表于2019-10-02 18:54 被阅读0次

 

【Reading234】王阳明

树欲静

——“诚心,正意,格物,致知,修身。”

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1472年出生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宁波余姚市),1529年去世。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军事家、教育家。孔子是儒学创始人,孟子是儒学集大成者,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王阳明是心学集大成者,他们被并称为孔孟朱王。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门人弟子记录其语录和论学书信的书籍。

“去人欲,存天理”是王阳明多次和弟子提到的一个概念。人是生物的,生命是物质的,我们不能把生物的本来欲望看做要去掉的部分,按照我的理解,“人欲”应当是超出界限的欲望。至于这个界限的度在哪里,实际上是以具体的时代、社会当时的尺度为标准。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里的“礼”就是这个阈值,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何为天理?心之本体即为天理。心即道,道即天。苏格拉底也说“认识你自己”。世界或许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每个个体而言,他的世界只存于其心。他诞生之前,他的世界并不存在,他死亡后,他的世界亦灰飞烟灭。无念之时,世界俱灭。所以《论语》讲“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或许也可以理解为君子向内探究自己,而不求全于外界。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

在《传习录》中有一段相当经典的论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有一个著名的哲学思考实验也提出了类似的疑问“假如一棵树在森林里倒下而没有人在附近听见,它有没有发出声音?”以心学的角度来看,只要我自己没有听见,那就没有。这听起来相当唯心,不过不用急着下结论,可以先花更多时间去思考。

王阳明把天理比作“日”,把“人欲”比作“云”。儒家所谓的圣人,就是能做到晴空万里的人;儒家所谓的贤人,则是能做到天高云淡;而普通人则是黑云压城。

知行合一。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人若说自己知道了却做不到,实际上是不知。人若做了却称自己不知,实际上是知。因为想,所以做。悬想何益?必有欲行之心,然后知路,欲行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从这个意义上看,人所得的,无论福祸,都是自己求来的。有人常说,道理自己都懂,只是无法坚持;以知行合一的观点来看,无法坚持,实际上还是不懂其理。所谓思不出其行。一个人怎么想,他终究会怎么做,旁人可能见得到,也可能见不到罢了。

北宋理学家张载曾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王阳明亦认为“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每个人的世界都不一样,每个人的世界都存于己心。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在同一时期,感受不同;同样的事情,同样的人在不同时期,感受亦不同。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修心,或者说是修身的原因。因为人是通过自修来改变自己所处的世界,因为人都只生活在自己眼中的世界里。量子力学中亦有观察者效应的说法,在未观察之时,所有可能性都以概率云的形式存在,而一旦观察,则所有可能性坍缩为一个确定的事实。所谓观察,也可以理解为用心于此,我用心于此,我的心便于此处创造一方世界。如同游戏中,无论地图多么大,只有当玩家进入该地图时,该地图才被渲染出来。

人要在事上磨。安然静坐,似乎有所心得。然而一旦遇到苦厄困顿,则慌乱不堪,仍是没有修得工夫。越是忧闷之时,越是磨炼之时,越是见工夫的时候。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论语讲“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如果我们不局限在“仁”字上,其意思可以理解为君子无时不刻不在修持本心,能在安然祥和之际做到安然自守是很容易的,而在颠沛苦厄之时也能做到,才是人跟人之间的差别。有人遇到天灾人祸捶胸顿足,万念俱灰;有人遇到却能得之坦然失之淡然。所以人贵自修。

儒家修入世,道家修出世,佛家修来世。这三家显学如同三条路,选择其中一条主路,其他两条就只能为辅。而选做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不同,也就决定了一个人在外在表现上的不同,进而决定了其人生。所谓求仁得仁。

《论语》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无论儒道释,为了自修,人都要经历很多挣扎与矛盾。有时候我想,那为何还要自修?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我现在的观点是,修身本来就不是每个人要做的事情,有些人生来就想追求这类精神层面的东西,有些人机缘巧合被影响走上了追求它的道路,如同一条小狗转着圈追逐自己的尾巴。儒家看追求于声色犬马的人如迷途羔羊,然沉浸于世俗乐趣的人看儒家不亦如泥古不化的腐儒?

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人生没有意义,只存乎过程,每个人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给自己选择了这个过程中所要追求的东西。这就是每个人自己的本心,这就是每个人的天理。

部分目录

1.传习录上

1.1.徐爱录

1.2.陆澄录

1.3.薛侃录

2.传习录中

2.1.答顾东桥书

2.2.答周道通书

2.3.答陆元静书

3.传习录下

3.1.陈九川录

3.2.黄直录

3.3.黄修易录

2019年09月07日

相关文章

  • 【Reading234】王阳明

    【Reading234】王阳明 树欲静 ——“诚心,正意,格物,致知,修身。” 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1472...

  • 读书笔记

    【标题】王阳明传之应试不第不动心 【书籍】王阳明传 【01】王阳明对书法的认知 王阳明是书圣王羲之的后人,在书法上...

  • 阳明心学所倡导的孝

    ❤️昨天看了王阳明心学里王阳明心学中所倡导的孝的问题,以下就是王阳明的观点: ❤️王阳明说到:“其实就是一门不让父...

  • 王阳明

    中国有王阳明,稻盛和夫学习王阳明

  • 王阳明:一个构建底层逻辑的心法大师

    王阳明画像 不同的人心中可能会有不同王阳明,无数个思行中,也可能只有一个王阳明王总。关于王阳明的传记、故事、学说、...

  • 霹雳君:王阳明心学有何用?

    王阳明和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圣贤。作为一代圣贤,王阳明最大的贡献便是王阳明心学。 王阳明小时候也算是...

  • 搞抄笔记之二十,大盗与王阳明

    王阳明对罪恶滔天的大盗讯问,大盗嘴都不张一下,王阳明便开始关心大盗身体,大盗当众脱光衣服,王阳明却笑了 王阳明有一...

  • 【王阳明传略】48 王纯甫反叛师门,王阳明作《朱子晚年定论》

    王阳明声誉日隆,但反对王阳明的人也大有人在,其中最积极的却是王阳明的弟子王道。 一开始,门人王道(字纯甫)对王阳明...

  • 青少年——王阳明

    王阳明简介: 王阳明(公元1472~1528)是儒家四圣之一(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他是“心学”创始人,是古...

  • 《王阳明传》

    今天阅读了《王阳明传》,写王阳明母亲怀胎十四个月,王阳明还未出世。 这一天王阳明的祖母梦见天神抱着一个孩子,落在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Reading234】王阳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ciey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