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参加了场活动,活动中有几位家长分享了他们的亲子教育心得,其中有位母亲的分享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今天尝试着将这位母亲分享的故事复述出来,看对读到这篇文章的人有没点帮助启发。
这位母亲我们平时都叫她燕子。
有天燕子回到家,看到女儿在哭,于是就问女儿发生什么事了。女儿回答说她的数学作业找不到了,应该是被W拿走了,因为今天老师安排了小组座位调位。没有作业本就做不了作业,周一交不了就会被老师责备,女儿心里着急起来就哭了。
面对这个场景,如果你是家长会怎么处理呢?
有的人可能会责怪孩子,批评她怎么连个作业本都看不好。如果这么做,不但对事情的解决毫无帮助,孩子只会更委屈,甚至以后可能有事都不愿找你倾诉了。
有的人可能会顺着孩子,去责怪那位W同学,怎么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如果这么做,视乎问题也得不到解决,甚至会给孩子埋下一颗怨恨的种子。
我们看看燕子是怎么做的。她跟女儿说,妈妈知道你现在又急又难过,换成妈妈可能也会难过的。可我们都知道难过解决不了问题,不如我们现在好好想想作业书可能在哪个环节漏掉了吧?除了可能被W拿走了,还有没有其他可能呢?
孩子听了燕子的话后,停止了哭泣,开始尝试着跟燕子分析起作业本漏在哪个环节的可能起来。结果孩子自己就说出了几种可能性:1、作业本可能是老师从办公室拿到教室的路上掉了;2、可能是掉在了教室的其他地方;3、可能是发作业本的时候跟其他同学一起弄混了;4、有可能是自己收书包时掉了;5、有可能是被W拿走了。
在这段对话中,我注意到了小燕观照到了孩子的情绪,是先对孩子的情绪进行了回应。紧接着引导孩子分析问题,将孩子从悲伤的情绪中转移到了理性的分析上。
在孩子自己分析出几种可能性后,小燕继续引导女儿,如果真的是W拿走了作业本,那他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呢?结果女儿主动说了,W也有可能是无意的。因为放学的时候大家都想快点走,又是换了座位,她的作业本可能跟W的其他书夹杂在一起,W也没注意到。
通过继续引导,孩子自己就淡化了对W的误解情绪,变得理性起来。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孩子的情绪是去掉了,但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燕子继续引导孩子,面对现在作业本找不到的现状,还能通过什么办法可以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吗?孩子想不到。燕子就问,如果我们能有要做作业的那几页,你是不是就可以完成老师的作业任务啦?孩子回应,是的。接着问,怎么才能拿到那几页呢?孩子回答,我可以让L同学的妈妈拍照发到你的手机上,你打印出来我就可以做作业了。再继续问,如果作业本最终还是找不到,怎么办?孩子答,可以买本新的。
几轮问答下来,孩子面临的作业问题也得到了解决。通过这种引导,让孩子自己得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跟思路。
事情做到这一步,孩子的问题解决了,家长是不是可以就到此为止了呢?
燕子并没有停在这里,而是继续做了两个动作:1、在家长群里发消息,请各位家长帮忙问一下,特别强调因为今天换了座位,不知道有没有哪位同学看到了女儿的作业本?2、给老师发信息,告知没有找到作业本,同时告知已经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案了。
做完这两个动作后不久,W的父亲就主动联系了燕子,说W把女儿的作业本带回家了,说要送过来。老师也回了信息,对解决方案表示认可,同时建议周一回校再找找。
知道作业本找到了,燕子跟W父亲表示了感谢,在了解到互相距离不太远后立即约好时间自己过去拿,而不麻烦W父亲送。然后回复老师作业本已经找到了。最后还在家长群发消息,告知作业本已经找到了,对打搅到大家表示抱歉。
后面的系列动作,充分展现除了燕子为人处世的练达。在群内不针对性的指名请求帮忙,书本找到后的告知及歉意表达,对W家长的感谢与主动拿书。既照顾到了W家长的颜面感官,也避免了对W同学的任何不良影响。对老师的主动告知,既让老师了解了情况,也避免了女儿不是用作业本交作业而被质问责怪。
我们都听过对小孩的教育要言传身教,但什么才是好的言传身教,该怎么去做,我们可能并不懂得。燕子的分享,让我对言传身教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面对孩子的问题,先关注情绪部分,解决情绪之后,引导分析、寻找方案,练达处事。在问题里引导孩子,给孩子埋下一颗颗向阳的种子,在这样的浸润中,孩子的未来不可想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