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念”,陈年往事,念念不忘。悬而未解的问题,便成了“心结”。
《少年的你》
陈念你好,
第一,熬过高考这座山,人生就明亮了、完整了。那是不可能的。路还长,一山更比一山高
第二,让我回到十几岁,问一个与你同样的问题“如何成为大人?”——我希望有人给我讲讲下面这张图,那么我的人生应该会少走些弯路。青春期也会美好许多。
从出生到坟墓,我们像是在经历一场闯关游戏,一关一个大BOSS——不,不是高考、毕业、结婚这些任务,而是贯穿我们一生的心理地基:一个完整人格的发展,要面对的8道大题。
若没能顺利度过某个阶段,可能产生“心理固着”现象,无法正常进入下一阶段的发展,或带着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阶段。若是进展顺利,无异于为下一阶段的闯关充钱、升装备。
我们需要提前知道最坏的结果可能是什么。但是相信我,假如某一关,你闯关失误、甚至失败了,即使当下是最坏的处境,这绝对不是最后的结局。
“不要怕,你不会被抛弃。”无论在哪里出了问题,总有方法校正,甚至翻盘。——
如果始终有这样的声音,围绕在青少年身边,很多自杀的孩子,也许可以再坚持下去。
不废话,咱们从起点开始。
每个人面对的问题是相似的,只是进入各阶段的年龄,也许会有差异。
NO.1
婴儿期
解决「信任」与「怀疑」的冲突
0~2岁
作为婴儿的我们,生存完全仰赖周围的环境,哭啼时期待关注,寒冷饥饿时渴望照料。
当我们出生3个月左右,开始学习认识人,也开始经历对环境信任和怀疑的冲突期。
在爱与呵护的环境中,得到良好照料的婴儿,将形成对照看者的信任,认为环境是友善和值得信任的,敢于希望和理想,有未来定向。埃里克森认为这种信任感,将成为婴儿未来人际关系的基础,形成“希望”的品质。
相反,若婴儿总是需要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那么自我的力量得不到增强,不敢对愿望的实现有持久性信念。
NO.2
幼儿期
解决「自主」与「羞愧」的冲突
2~4岁
Check, 很多父母口中“可怕的2岁”开始了。你应该是不记得的。
在解锁了爬、走、说话等新技能后,你不满足于做一个好奇宝宝,开始了“我多大程度能够掌控世界?”的探索。
你像一只小猫一样,不理会大人的话,动来动去、尝试跑起来、大声叫嚷、随地拉屎、吃玩具、摔打东西、发脾气、好奇和插手一切…2岁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在探索中检验自己的力量。
这个阶段的照料者好难。一方面要限制我们,避免出现灾难,通过“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建立社会化习惯。另一方面,又必须保护幼儿的“自主探索”。如果总是严厉禁止和惩罚幼儿的自主行为,会导致幼儿感到羞愧,怀疑自己的目标,失去自主学习的自信。
NO.3
儿童期
解决「主动」与「罪疚」的冲突
4~7岁
你一定记得小时候玩过的“假装”游戏。
你模仿成年人的行为,穿大人的衣服。和小朋友一起在天马行空的想象里,在扮演游戏中收获了“设置目标”、“解决争端”等技能。
假如儿童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受到成人的讥笑(有时成人意识不到自己是在讥笑)会伤害儿童的自信心,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相反,经常得到鼓励的儿童,会发展出“主动感”,形成“目的”的品质,这为成长为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进入学校之后,也会努力达成目标。埃里克森把目的定义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NO.4
学龄期
解决「勤奋」与「自卑」的冲突
7~13岁
嗯。学校生活开始了。儿童之间开始进行比较,从文具用品、外貌长相,家庭氛围到功课成绩。
你还记得教室墙上那张展示小红花的大表格吗?
在这个阶段,儿童需要在完成任务中体验“通过勤奋获取成功”的感觉。
如果儿童经历了很多失败,他们会产生自卑感,感到自己缺乏能力或者天赋,无法在生活中获得成功。
而顺利地完成任务,会帮助儿童体验成功,并获得勤奋感。当勤奋感超过自卑感,儿童会对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充满信心,并相信只要努力工作,就能够完成期望的目标。这种“勤奋感”会帮助儿童成为具有创造性的社会成员。
你还记得上学之后,你对自己充满信心,感受到成就的时刻吗?
NO.5
青春期
解决「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冲突
13~20岁
这部分将占据本文最长篇幅
因为青春期是一个复杂艰难的时期。
(包含《少年的你》剧透)
青少年发现和认识“本质的我”,是从明显的自我分化开始的。儿童期的自我是一个整体的稳定的我,而青年期的自我分化成“主体我”和“客体我”,两者之间会经历一个“自我排斥”和“自我接纳”的过程。
在青春期,我们的身体有了变化,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新的问题,同时新的社会要求也让我们感到困扰。所以,青春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自我”认知,或者说,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在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
即使你没有明确的向自己提出过这些问题,这些困扰始终在潜意识里影响你的行为:
“我是谁?”
“我对自己评价如何?”
“别人怎样看我?”
“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我应该相信什么?”
“我的理想是什么?”
... ... 等等。
关于以上问题的一种稳定的意识,就是「自我同一性」。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没有「自我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
同一性混乱
状况1:青春期最大的危机,就是对以上问题找不到答案,形成角色混乱。
在青春期,少年开始在圈子中寻找归属感。
《少年的你》霸凌者身边的“两面派”这个角色(右一),由于对“自我”缺乏认知和稳定的信念感,逃避责任,左右摇摆不定。因为怕被欺负,如果必须要选,就选强大的一方,一起欺负别人吧。说她坏,偶尔流露善良的本性;说她好,稍有压力,就欺骗出卖帮助过她的人。然而最终还是成为下一个被欺负的人,仍然想不通——“为什么会轮到我了呢?我一直都很听她们的啊?”
不稳定的自我会受环境影响,要么得到积极的建构,要么被冲击摧毁。知乎上有一条关于校园霸凌为什么不反抗的提问。许多当事人都提到他们曾经深陷自我怀疑:“为什么是我?是不是我哪里不好?是不是我这个人就是有问题?可能就是我有问题才会这样…”
这种自我混乱感,会阻碍客观的自我评价与接纳,以及自尊感和自信心的建立。经历自我混乱危机的孩子,通常会对社交能力失去信心,感受到自己“不值得”,慢慢变得更加孤立无援。久而久之,被霸凌者不再试图寻求帮助,消极面对。要么退学,要么忍耐,直到绝望的一刻。
有些是由于身体特殊性带来的自卑,有些是经历应激性事件之后,在向环境求助时没有得到正向反馈。比如身边缺乏提供支持的朋友,社会环境的嘲讽,缺乏关注的家庭。
低自尊危机中的少年非常需要有人对他说“生病,不是你的错”“被欺辱,不是你的错”“人都会犯错,如果做了错事,就去改错和弥补”“痛苦的经历,只要度过去,就会让你变得更强大”“不要怕,你不会被抛弃”“无论多难,让我们一起经历、战胜这一切”“你是值得被爱被尊重的人”“别放弃,你值得向一个更好的未来努力”...
同一性偏执
状况2:对社会不满和犯罪,不顾价值系统的必然矛盾,而坚持自己确认的同一性。
“在经验中逐渐形成持续的「自我同一性」,让自我感觉与在他人心中的感觉相称,是一种正面感受,能带给自己不断增强的信心。”
所以自我危机的另一个极端,是同一性偏执。
埃里克森用其解释青少年犯罪现象。
“有时,他宁愿做一个坏人,或干脆死人般的活着,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他自由地选择这一切。”
魏莱对胡小蝶的死没有愧疚。她认为死者妈妈能获得一大笔金钱赔偿,是好事。她一直是父母眼中“很乖的孩子”。而“钱能解决一切问题”这套认知是在父母的价值系统里认证过的。“我妈说的对,跟好人打交道,做事情简单”。
来看两位主角:
无论家庭环境多狼狈,但有一点,陈念对自我、对妈妈的认知,跟妈妈给她的反馈(认可感、愧疚感),是一致的。“妈你相信我吗,我一个人也可以的”“我相信你啊,妈妈委屈你了”。去北京上大学,什么也不能影响高考——是陈年认识自我,构建自我使命感的基础,也是所有行为的动机。
小北对自己的认知是:我是混混,没什么未来。但是我有情有义,言出必行,恩必报债必偿,可以像英雄一样保护别人。(挑头讨薪水、看见别人被欺负忍不住出头、出了事对兄弟不连累,都是小北少年英雄气的表现)。从小被母亲抛弃后,遇到陈念这样愿意为他解围、还是第一个问他疼不疼的人,对缺失的爱,要加倍回报。“我喜欢一个人,就要给她最好的结局”(使命感)——他的「自我同一性」,在陈念面前得到确认。
埃里克森说,随着持续的自我感的建立,青少年发展出「忠诚」的品质——“如果青少年感到他所处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
同一性早闭
状况3:如果没有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付出努力,不假思索接受父母的价值观,则进入同一性早闭状态。
「找到自我」是一个需要勇气和耐心的过程,许多人会在最终确定自我之前,进行大量的探索。比如尝试不同兴趣爱好、职业与信仰等等。
假如一个人并没付出努力,或始终在遭受打击和控制,因此不假思索地,接受父母的价值观,这种情况称为同一性早闭。这种同一性是肤浅的,当要求他们解释自己的信念和观点时,他们会不知所措。
魏莱家里的气氛也是严肃的,父母是符号化的“强势、冷漠的成功人士”。长期生活在一个高压、缺乏平等对话的氛围里,加上 “社会等级论” 和“用钱能解决一切问题”的价值观,魏莱缺乏同理心和关怀能力。
如果说小北有一群江湖好友分享冷暖,陈念跟妈妈有着亲密的沟通,而魏莱其实没有真正的朋友。成长中长期得不到自由释放的本能冲动,如果没有向内攻击,就会转化成对外攻击,在霸凌弱者中获得快感和满足。
在动荡的青春期,能获得优秀长者的引导,建立一个真诚的「自我同一性」,是需要运气的事。
也许只有极少数的天才,才能从很小的时候,就明确知道自己是谁,这一生要做什么。
很多少年人,是在一种以高考为目标的真空状态下,稀里糊涂的趟过去了。没犯什么追悔莫及的错误,也没有暴露什么问题。
但是该解的题还是要解,只是暂时跟随你进入下个阶段,在某个时刻以新的危机形式表现出来。
但是请记住,经历某个阶段的矛盾冲突,甚至经历某种危机,其实会帮助自我形成更成熟的同一性。当你找到人生真正值得关注的事,对人生观、价值观、职业生涯、人际关系等,都在新的水平上协调一致,你会有信心,对自己的人生作出真诚的坚定承诺。
塞万提斯30来岁之前一直在打仗,左手打残废掉了。军旅生涯高低没了前途,用右手尝试写故事。写到55岁,写出《堂吉柯德》。
如果曾经早闭过,别放弃继续探索。「自我同一性」是一个动态的,贯穿一生的发展任务。Stay Hungry,Stay Foolish。
终于,成为“大人”的你
NO.6
青年期
解决「亲密感」与「孤独感」的冲突
19~30岁
在这个阶段,我们的情感得到发展,培养“爱”的能力。在上个阶段中,「自我同一性」建立不完全,将会在这里表现出来。
通常,人们通过婚姻形式,形成对彼此的承诺。当然,婚姻不能保证亲密关系,因为许多人没有在婚姻的情况下,也能获得亲密关系。而没有亲密感情的婚姻也确实存在。
相爱,等于两个独立个体,将「自我同一性」放在一起碰撞,通过损失、牺牲、妥协、融合,才能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平等的关系。不仅消除孤独感,同时帮助彼此获得升华。
如果个体自我同一性的建立没有完成,将出现两种风险:可能过分依赖对方补足自我,将对方深度视为自我的构成,这将造成两性之间的压力;又或者由于自我的未完成,对婚姻感到不满足,无法持久的处理融合过程,从而中断关系。
顺利度过这个阶段,将发展成具有爱心、有担当,可以提供帮助、养育后代的成年人。埃里克森把爱定义为“压制异性间遗传的对立性,而永远相互奉献。”
NO.7
成年期
解决「繁衍感」与「停滞感」的冲突
30~60岁
当一个人顺利地度过自我同一性时期,建立了爱的能力,将关心后代的繁殖和养育。埃里克森认为,生育感有生和育两层含义,一个人即使没生孩子,只要能关心孩子、教育指导孩子也可以具有生育(延续)感。
同时,个体在业余爱好,和富有社会价值的志愿活动中,也可以实现自己的关注需要,体验到生命延续的乐趣和意义。反之,只关注自我,不关心他人(包括儿童)的需要和利益,是人格在亲密关系阶段的停滞。
这一阶段的危机是,当人们回顾自己的成年生活,可能会感到自己像一个不断转动却停滞不前的轮子。换句话说,他们觉得生活中没有值得真正关注的事情,缺乏激情,得过且过。比如中年危机故事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失去意义感,身陷虚无的处境。
这阶段主要问题是,个体是否找到了真正关注的生活事件。在这一时期,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同时要承担社会工作,这是一个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
如果能够成功解决危机,人们将收获“创造力”的品质,“关心”的凝聚魅力,并建立起个人优势。
NO.8
成熟期
解决「完善感」与「失望感」的冲突
60岁+
在这一阶段,我们回顾并评价我们的生活“我的时间做的都是有意义的事情吗?我完成了我想做的大多数事情吗?”
在生命的后期,如果人们感到自己的一生是可以接受的,感到满意和没有遗憾,就会怀着充实的心情,以自我整合的形式,迈向生命的终点。相反,留有遗憾的人在生命后期,可能会变成苦涩的老人,体验到失望和愤怒。
在成熟期阶段,能够重构自我认知,以超脱的智慧,接受自我,消除绝望,甚至能够在宝贵时光中完成新目标,获得新的满足与成就感的老人,将发展出“智慧”的品质。
“陈念”,陈年往事,念念不忘。悬而未解的问题,便成了“心结”。
明亮完整的大人,有,但以我有限的人生所知,少。
眼里只有目标,人生便易迷失。误以为提高销售额是唯一的目标,工作便失去原来的意义,人也会处于无止境的焦虑中。
俯瞰人生全貌,了解闯关机制,提升自我觉察,有结当解则解。
当心灵有了从容的节奏,就能安顿得失。闯关之路,无论我们从何处来,从怎样的泥淖、怎样的破碎中来,都可向同处去,接纳、重构一个完整、圆满的自己。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请关注我吧
图文/YIHA一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