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妳,而无人可等时,你会去哪里?
漫漫的闲暇时光,我们总该有个稳定的去处,才不至于东张西望。
1.
大学时光,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图书馆度过,沉浸在卷帙浩繁的书籍里,任窗外的梧桐叶春荣秋枯,午后的阳光穿过梧桐叶,树影婆娑地洒在书架上,顺势坐在地板上,随意从书柜里抽出一本书,就着阳光的温暖享受那份内心的宁静。不管外在世界如何变化,只是享受这份岁月静好,贪婪地吮吸着那份安宁,手不释卷,终归是对现实生活最好的逃避。
除了那些美丽的画面之外,图书馆里书籍太多,也会让人眼花缭乱,反倒不利于就某一本深入地阅读进去,再说书很容易被人借走,索性自己将书借出来放在包里,找个人少的自习室里,躲在角落里,听着音乐安静的享受阅读。此时自习室成了图书馆的补充,有了独处的空间。
图书馆、自习室,是我课外生活最重要的活动场地。大学毕业之后,一直找不到类似稳定的去处,向来不觉得自己意志超人,可以在住处安静的享受阅读和写作,毕竟宿舍有太多物件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再说有室友看电视聊天,如果要安心的阅读,自然是需要逃离的地方。
工作不久之后,发现办公室是我绝佳的战场,那时也没有加班这一说,不到六点大家都下班了,偌大的办公室空无一人,正常下班后到外面吃点东西,然后又杀回办公室,像个地下工作者一样,从抽屉里拿出自己喜欢看的书沉浸其中,要是有点想法,顺着办公电脑就写了下来,周末实在没有去处,办公室也就成了稳定的去处。
随着工作变迁,办公室成了工作厮杀的战场,下班之后硝烟还未散尽,哪还能静下心来阅读?逃之还不及,更别说主动靠近。此时突然萌生一个想法,如果城市里要是有个自习室,或者简陋开放的监狱也行,没收电子设备,只允许带书进去,然后可以提供简单饮食,可以在里面待上一整天,岂不是很好?可惜一直没有找到想象中的场所。
2.
咖啡馆是个小资的地方,文艺青年的常用词。对于咖啡馆深入认识,还是来自第一次出差到了瑞典,瑞典同事尽地主之谊,有一整天全程地陪我们闲逛。北欧的冬天还是有些寒冷,他带着我们在外面逛,聊着建筑文化,当地的网购普及率,聊着子女教育,车子,天南海北地聊着各种可以聊的话题,在外面转悠冷了,为了补充能量,就带我们进入了咖啡馆。
咖啡馆的门口两边点着火,如果点火说明是正常营业,别看外面人不多,但到了咖啡馆里人热闹得不行。三五好友聚在一起,点上咖啡,再上点甜点,就开始热闹地聊起来。喝酒微醺的状态让人沉醉,但更多来自生理的快感,但是咖啡的清醒,让人在好友闲聊中找到温情。我们随便点了几个点心,坐在二层就着咖啡又开始聊了起来。
回国之后,也寻摸着类似的地方,众所周知的星巴克自然是不去的,知名度高之后,人也挺多的,想要安静地待一下午有些难度。最后在杭州湾唯一且最大的商场里,找到了研磨咖啡,条件虽比不上国外那么丰富繁华,却总算为自己的周末找到了去处。
每次周末,要是没有其它的安排,午饭过后,就会到咖啡馆里待七八小时。找到自己常坐的座位,点上一杯咖啡,戴上ANC耳机,打开自己喜欢看的书,连续不动的读上五六个小时,每次出来之后都有种精疲力竭的酣畅,然后分享一天的阅读内容,满满的成就感。
在咖啡馆里也偶遇了一些朋友,有天下午到咖啡馆,居然看见对面办公室的帕斯卡自己一个人坐在那里,他是车身外饰部的专家,来自法国,平日里见面也只是简单的点头之交,见到他也就顺势聊了起来。
他说自己有空会在那里坐着,什么也不干,就是喝着咖啡,听着咖啡馆里的音乐,安静的待上一个小时,非常享受。我们谈到了工作,也提到三五年换个工作比较正常。说到感情,他说对于年轻人应该多往外探索,直到找到自己,然后再去谈感情会更好。每每与外国友人聊天,总是惊讶于共识,很多想法也无国界之分。
在餐馆里聊天,总会停不住动筷子,时间长了菜也容易凉,再喝点酒也分不清哪句是真的,哪句是假的。咖啡让人清醒,可以天南海北地聊,也可以自己独处安静地看书学习。
3.
在欧洲,咖啡馆是生活的驿站,好友相聚,闲暇时光的打发,重要问题的探讨,咖啡馆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中国,餐厅承担着同样的功能,此起彼伏的餐馆丰富着人们的生活,但终究不适合一个人独处久待,此时咖啡馆也就成了不二的选择。
随着年岁的增长,人们不再像年轻人一样,东张西望充满了好奇,四处探索,有时不是精力不济,而是他们已经完成了早期的探索,锁定了最合适的生活习惯,这样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专注成年人的目标,于是稳定也就成了一个成熟人士的标志。
于我个人而言,没有信仰的支撑,除了千里之外的家,很难找到切实的依靠,漂泊在外也需要找到稳定的去处,最低成本的享受这份闲暇时光。图书馆最好,自习室也还不错,但不总是可得,也不需要太多讲究的地方,只不过有个去处,可以安放自己,专心的阅读和写作,享受书的世界,享受自己的思绪流淌也就足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