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小时,总计1360小时,第1305日
阅读《中国政治思想史隋唐宋元明清》第6章
范仲淹无愧为古代社会的贤相忠臣。他才兼文武,熟经籍之义,知王霸之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奉为人生信条。他的政治理想是“至明在上”“政必顺民”,君主“用天下心为心”,“通天下之志”(《用天下心为心赋》)。“
“庆历新政”的改革范围和力度很有限。但即使如此,仍难免昙花一现的命运。原因就在于任何改变冗官、冗兵、冗费的举措,都会损害官僚群体的利益,而遭到普遍的反对。
李觏的礼论是他的利民厚生、富国强兵、强化王权的政治论的理论基础。这种礼论上承荀子,具有明显的强调刑政,注重功利的倾向,是宋代事功思潮的先驱之一。但是,礼的本质和功能是以等级名分限制行为、桎梏欲望。
李觏解说《周易》,目的是经世致用。他反对“世之鄙儒”玄谈天命之理,欺世惑众,主张根据形势的变化和时政的弊端,及时调整统治方略和具体政策。
李觏反对简单地尊王贱霸,主张明法、强兵、节用、重农,以富国强兵。王霸同质论则是这个政治主张的理论基础。
李觏以礼论、易论为理论基础,以王霸同质、财为政本为基本支点,阐发他的革新思想。他主张当政者切不可“患更张之难,以因循为便”,在重视“内治”“教道”的同时,要首先解决“国用”“军卫”“刑禁”“官人”等现实政治问题。其中李觏着力最多的是财与兵,即富国强兵的两个关键措施。
中国史学具有经世致用的传统,自《春秋》问世以后,历史学始终是国家政治的组成部分,与政治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政史不分的特点。
司马光不仅注重真实地叙述历史过程,还非常重视对历史的评论,以史论的方式阐发政治见解,将史论和政论一体化。
“荆公新学”一度在北宋思想界取得主导地位。嘉祐八年(1063年),王安石居母丧,归江宁,聚徒讲学,著《淮南杂说》《洪范传》,引起很大反响,“世谓其言与孟轲相上下,于是天下之士,始原道德之意,窥性命之端”
王安石的改易更革论,要求在坚持君主政治的基本原则和根本制度的前提下,根据时代的要求,对政策和制度作局部调整,在当时代表着一种积极进取的政治选择。
立法、建贤、理财,是王安石变法的三个主要内容。王安石认为,财、法、人是治天下的三大要素。
由于种种原因,一切事与愿违。王安石所重用的吕惠卿、章悖、曾布、蔡京等人,纷纷假借变法的名义,谋夺权位、搜刮民财、铲除异己。新政大多化为苛政。吏治不善给“熙丰新法”造成了致命伤。
北宋的政治结构以及由此决定的官僚群体的政治心态,注定了改革思潮终归于事无补。
三冗是引发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的直接原因,也是改革思潮议论的重点,其中冗官,即机构和吏治方面的弊端,又是改革的当务之急。但是,“庆历新政”和“熙丰新法”刚刚触及一些豪绅官僚的经济利益,就遭到强烈的反对。官僚们群起鼓噪,恶语相加。改革者知难而退,只得避重就轻地绕着走。王安石曾经说过,官吏俸禄一薄,法外虐民、贪污受贿必然猖獗。由于不敢或不能大规模裁员、简政整军,一切改革措施充其量是修修补补,治标不治本。对于基本政治结构、经济结构不想动、不敢动、不能动,改易更革只是在分配领域煞费苦心地做文章,即使设计得处处合理、操作得时时周到,其补益之力亦有限。总之,特定的政治结构和政治心理,注定了变法运动的历史悲剧。
北宋王朝的一切改易更革之举最终都归于失败。君主专制政治制度不能动,宗法政治伦理不可改,那么怎样才能维系君主政治的长治久安呢!许多思想家逐渐把目光对准了强化伦理道德的修养和灌输。经世与修身本来就是儒学中一而二、二而一的两端。改易更革的失败,必然推动学术的重心向“内求”转移,到南宋遂成为学术思潮的主流。
隋唐以来,社会结构和社会观念发生显著变化:官本位等级制取代了门阀本位等级制;租佃制取代了部曲佃客制度;官僚、庶民地主成为地主阶级的主体;两税法实行以后,国家与编户、主与客之间的关系有所变化;科举制度使单凭血统、门第而“四世三公”的现象荡然无存,士庶之别由主要依据门阀变为主要依据官爵、功名等政治身分。
朱熹是宋代理学集大成者。他直接继承二程,以“理”为最高范畴。程朱理学是理学的正宗主流。他调整了周敦颐“自无极而为太极”的命题,释太极为道理之极致,总万物之理的实理。
宋明理学,只是在朱熹手里,才确立了自己独特的学术规模与体系。他的思想体系、学术地位和影响,不仅确立了二程在理学中的崇高地位,而且确立了理学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地位。
陆九渊是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创始人。他推崇孟子,私淑程颢,引禅入儒,广采理学诸子及王安石等人的思想。
理学的本质特征是:从哲学思辨的高度,弘扬《中庸》《大学》的思想精髓,阐明孔孟之道的基本信条。理学诸子无一例外地确认存在着某种超乎一切的宇宙本体,自然、社会、人生都是这一本体的派生和外化。
一般说来,道兼包自然、社会、人生的一切法则,与其他范畴构成纵向关系,具有本根性、纲领性、宗主性、普遍性。在理学中,道最通用,最具一般意义。道生天地,化万象,无始无终,无处不在,超越时空,万古长存,具有绝对性和普遍性。理学诸子对道及道与其他哲学范畴的关系的认识千差万别,但他们所谓的道(理)又有共同的社会政治内涵,即三纲五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