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保持中立,暗中不动,静观其变。何去何从一定要辨明真伪,否则一失足即成千古恨。左宗棠与好友郭嵩焘兄弟,各携家人躲进高山深谷的白水洞,盖茅草屋躲避。“是我无害于贼,贼无所忘于我,亦无所利于我也。”左宗棠以为他与太平军“井水不犯河水”,在乱世中各自安好,混乱过后再作他图。
左宗棠的大名经湖湘经世派第一人、道光朝重臣陶澍、禁烟英雄林则徐、硕学鸿儒贺长龄、贺熙龄兄弟广为传播,已早为天下所知。太平军自广东金田起义,向全国席卷而来。其中不但有广东人,还有湖南当地人;不但有想要养家糊口的普通老百姓,也有想要有一番作为的时代精英。于是,争取清廷重臣盛赞的“国士”左宗棠加入,当然成了太平军的“要务”。大军急进,遍寻未着,又不见混得“并不如意”的左宗棠来投,太平军自是心痒难耐。
按兵不动的左宗棠,牢记老师贺长龄那句“幸无苟且小就,自限其成”,连三番五次给他出谋划策的清廷命官兼好友胡林翼规劝他出山、许多地方大员如贵州巡抚贺长龄、云贵总督林则徐、湖广总督程裔采等递来的橄榄枝,欲揽其入幕,他都予以拒绝,怎么可能自去投效不知根底的太平军?
在白水洞避居的左宗棠,已经料定太平军此去是抢占大城市,不在大道上的白水洞肯定无暇顾及。正想兵乱之后再回柳庄去做他的“湘上农人”,哪曾想一直记挂并敬重自己的胡林翼再次急告:“张采臣(张亮基字采臣)公与林元抚(林则徐字元抚)公一样血性热肠,家乡不幸祸在眉睫,请公(指左)出山协助保卫桑梓。”更加迫切地要左宗棠迅速出山帮助湖南巡抚张亮基协理政务,一并建立个人功名。
审时度势,衡量再三,根据掌握的信息综合分析,左宗棠认为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废除儒教,不尊贤圣,并且乱篡教义,中西杂混,华洋揉合,不洋不土,虽可以暂时蒙骗惑众,是否成功不说,还不一定造福于民。如此说来,假如助力不明新政,还不如维持现状。现状虽亦无益,但弊端显然,也许未及新政之害。于是,左宗棠犹豫再三,等待彷徨之后,觉得自己要负起“保卫桑梓”之责,终于咸丰二年(1852)八月下旬至咸丰三(1853)年正月,入湘幕佐助巡抚张亮基4月。
左宗棠佐幕张亮基,更进一步了解太平军的运作以及清廷行剿的实力,更加清楚兵爨对普通老百姓的伤害。“桑梓之重”而及社稷安危,一地安而社稷安。要想老百姓能过日子,尽快剿灭太平军,营造安定祥和的环境是根本。由此,咸丰四年(1854)2、3月间,太平军重新打回湖南,再次进逼长沙,传言要去白水洞寻找左宗棠,左宗棠早已将家人悉数转移。下定决心不赞义军,相反要助政府一臂之力。于是左宗棠再入骆秉章幕,后来更是依靠进剿太平军走上了建功立业之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