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一部科幻作品《遗落的南境(三部曲)》。
嘿,喝了这碗“豆汁儿”,如果你愿意试试。关注并阅读这部小说,一是循科幻电影《湮灭》踪迹而来(该片于2018.4在中国大陆上映)——《湮灭》改编自小说的第一部;二是因为在美国科幻作品“星云奖”评选中,它打败了我非常喜欢的中国科幻作品堪称巅峰之作《三体》,于是心生好奇:这究竟是一部怎样的作品?
利用等人候车排队等各种碎片时间(累计11小时44分钟),在“微信读书”上匆匆浏览完第一遍(39.8万字),单看阅读速度就知道是怎样的囫囵吞枣、走马观花。不过还好,总算是坚持翻完读下来了——因为它与《三体》、《北京折叠》这类科幻作品的中式传统叙事方式大为不同,也不完全是《追忆似水年华》的现代主义和《百年孤独》魔幻现实主义质感。它集奇幻、悬疑、惊悚于一体,同时有大量的意识流、隐喻,加上是翻译过来的文字,所以读起来颇为烧脑、且在不少地方感觉有些晦涩,如全书中反复出现的这句:出自罪孽者之手的扼杀之果既已在此我将孕育出死亡的种籽与蠕虫共享且在黑暗中聚集以其生命之力包围世界而其余昏黄大厅中不可思议的黑影挣扎扭动因少数不可见且不可被见者缺乏耐心……
作者杰夫·范德米尔大概故意不将此长句断句且用斜体字呈现,既符合不明生物蠕动书写的特性,更营造了一种诡异压抑的氛围。他将自己的这部作品定义为“新怪谭”,即一种以都市为舞台的架空世界小说,它颠覆了传统奇幻中常见的概念演绎,并以真实复杂的真实世界为起点,创造出兼有科幻与奇幻元素的设定。
所以,读此书有如喝老北京的“豆汁儿”,不习惯的人大概需要“捏着鼻子”方能下咽。把此书比喻成“黑暗料理”系列,也不是乱说的,来,看看结构与相应的封面。
第一部《湮灭》分为五个部分
嘿,喝了这碗“豆汁儿”,如果你愿意试试。 嘿,喝了这碗“豆汁儿”,如果你愿意试试。 嘿,喝了这碗“豆汁儿”,如果你愿意试试。 嘿,喝了这碗“豆汁儿”,如果你愿意试试。 嘿,喝了这碗“豆汁儿”,如果你愿意试试。 嘿,喝了这碗“豆汁儿”,如果你愿意试试。第二部分《当权者》换了一个叙述角度再次讲述第一部分故事(且不限于),让小说结构更丰富了。
嘿,喝了这碗“豆汁儿”,如果你愿意试试。 嘿,喝了这碗“豆汁儿”,如果你愿意试试。 嘿,喝了这碗“豆汁儿”,如果你愿意试试。 嘿,喝了这碗“豆汁儿”,如果你愿意试试。最后第三部分名曰《接纳》,下面篇章的小标题都与光有关。是不是为了不让人被先前的暗黑感窒息,而特意在标题上留给人呼吸的空间?可是封面依然是泼墨之黑为底色。
嘿,喝了这碗“豆汁儿”,如果你愿意试试。 嘿,喝了这碗“豆汁儿”,如果你愿意试试。 嘿,喝了这碗“豆汁儿”,如果你愿意试试。 嘿,喝了这碗“豆汁儿”,如果你愿意试试。每一帧上的图案都经过了变形处理,但依然可以辨认出花朵、兔子、鸟的造型(这也是书中出现次数比较多、比较重要的生物),尤其第三部的图案,兔子长了像鸟一般的羽毛和翅膀,这也正暗合了该科幻小说的科学基理:在神秘的X区域,生物基因能够互为投射,原有的生物体“湮灭”,最终产生新的生命类型。
整部小说以生物基因学为科学幻想基础,讲述了生物学家为追随回家不久后就死去的丈夫、探寻X区秘密的故事。与改编后的电影不同,小说并没有一个明确、圆满的结局,甚至在最能体现故事主体的第一部里没有出现过人名,只有诸如“心理学家”、“人类学家”、“勘测员”、“生物学家”等职业代号。名字是“我”存在的证明之一,作者刻意没有给人物命名,是不是想借机表明“我非我,我亦非非我”这样的哲学思考?
至于小说中的环保主题,则需要静心阅读揣摩——在外星人占领的神秘X区,虽然物种基因不断互相投射,产生了各种光怪陆离、奇异到恐怖的新生物,但区域内反而建构了平衡、干净的生态系统,与区域外人类社会控制的自然生态形成了鲜明对比。
当然,这部39.8万字的小说绝非只有这样一个简单的主题,其间通过人物内心独白等所反映出来人性之复杂和作者的思考,不像《三体》所展现的气质那般壮阔恢宏,却足够引人深思、回味咀嚼。
总之,此书那奇特、沉闷而又具有暗黑感的风格和让人烧脑的表达方式就像一碗老北京的豆汁儿,初“闻”有种难以接受的味道,而一旦被其吸引,便会觉得接受这样的阅读挑战也是一大乐趣。如果有感兴趣的朋友愿意喝下这碗豆汁儿,不才愿跟随朋友的脚步再次重读此书,读出新感觉、新趣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