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文章,标题为《不愿等待,是中国父母在教育上存在的最大问题》分享给大家:
1.不给孩子转变情绪与态度的时间
带孩子逛商场,孩子看见了心仪的玩具,站着看看伸手摸摸再正常不过,很多家长就已经要如临大敌的开始拽孩子走。如果孩子表达了想要的意愿,一些家长又会用种种手段来表达拒绝,倘若谈不拢——就像你肯定在商场见过的一样——就有可能发生震天哭喊、满地打滚、愤怒斥责和强制带离。很多时候,家长不给孩子预留「想一想」、「考虑考虑」的时间来转变态度,而要求孩子立刻一百八十度转变思路,抛弃执念,立刻坚定不移地跟他们走。更多时候,家长们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有负面的情绪,我很少听到有家长能说出「如果你难受的话,那你可以在这儿哭一会儿。」这样非常高水平的话。大量的家长会要求孩子在悲伤、愤怒、嫉妒、消沉的时候立刻终止,三秒内转变成积极阳光的小太阳——但你想想也知道,这怎么可能呢?大人丢了一百块还心情低落半天呢,孩子碰见了糟心事儿,凭什么就不能在负面情绪里沉浸一会儿?家长的这些做法,对于孩子的情商其实是有相当的负面影响的。他会让孩子失去与自身情绪好好相处的机会,对于情绪体验的压抑与被动的快速转化也会降低孩子处理自身负面情绪的能力。同时,也有可能让孩子掌握这种错误的人际交流方式——比如很多人谈恋爱后,动不动就追问与逼迫自己的恋人,不给对方预留足够的心理空间,进而会让恋人降低了对于自己和这段亲密关系的评价。
2.限制孩子成长与发展的通路
家长们在孩子身上的付出总是追求即时与强烈的获得感。花钱报了各种班,那各种才艺各种演出甚至各种比赛,都是用来展现能力的好平台。恰恰因为这种想立刻看到直观成果的心态,让孩子们开始特别偏重学习高转化率的才能,比如背古诗、学钢琴、学舞蹈、学奥数......这些技能都有比较强的获得感,因为有更多的机会如表演、认证与赛事能用来展现成就。但是,很多软实力因为没法评级打分和 PK,自然就难得青睐。审美的能力很重要,好奇心很重要,博物学储备很重要,环保意识很重要,体育精神很重要——但因为这些软实力难以构成直接反馈的硬通货,它们在孩子成长中的比重其实并不高,也并不够刻意。好在这个情况如今大有好转,而且趋势愈发健康,孩子的发展也越来越多样化,当年那一代被揠苗助长的人也成长为新一代的家长,对于这些事儿有了更正确的认识,所以我想,这一点将成为我今天提到的问题里最先得到解决的。
3.不让孩子掌握他们自己的生活节奏
因为家长过度主动、过度干预孩子的生活,很多孩子其实很难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学会掌握自己的生活节奏。对不少孩子来说,什么时间起床、吃饭、学习、社交、锻炼、娱乐、休息……其实一直在被安排,甚至被迫进入时间安排上的对抗(孩子想玩手游,家长不预留相关事件,那只能在其他时间偷偷玩)。而这也会导致孩子的独立性严重缺失,对于生活的主动掌控能力一直没有机会得到培养刚出生的宝宝只会哭,但是人都是慢慢会走会跑会说话的。随着能力边界的延展,家庭应该给孩子出让更多的掌控力。很多孩子接受被动管理习惯了,待上了大学甚至走上工作岗位,才开始做些对自身主动管理的事情,其中的能力短板不言而喻。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是个特别扯淡的话,它预设了两点:人活着就是跟别人死磕,人生是一条赛道谁跑得快谁赢。问题是,这两点都是错的。若活着就为了磕死别人,那生命也太过可悲;而人生如果被规定了在哪个赛道上,岂有精彩可言。
是啊,一直以来,作为家长的我们总是把眼光放在孩子身上,而忽略了其实问题就在家长身上;作为家长的我们总是想要立竿见影看见孩子改变,却从不曾自问过,自己改变了吗?作为家长的我们经常觉得自己身上承受了多少,付出了多少,却看不见孩子其实背负的更多;作为家长的我们总是自以为是地帮他们安排了生活的全部,却不允许他们有说‘不’的权利;作为家长的我们总是把自己以为的‘好’都给了他们,却不曾问过这些是不是他们所需要的……
感赏儿子早上英语补习后,自觉留下背诵
感赏儿子生活有规律
感赏儿子科学安排学习和游戏时间
感赏儿子今天物理作业进步很大
感赏儿子虚心接受自已的缺点
投射儿子早日找到学习的内驱力,不留于表面
投射自己更加坚定努力学习,拥有更多智慧
投射家人朋友一切安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