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看过我发过去的文章,截了个图回复:怎么感觉这几段怪怪的。

我看后,原来写文案的小伙伴偷懒了。
通篇看了好几遍,用我有限的知识梳理了一个知识点,顺带学习兼交流。
从前写文随意,跟着心走,舒服。
如今肩负着一个文案工作室的工作,做策划,写方案,竟觉写文也是一项技术活,苦力活,接触多了,常感心疲脑累,爱不起。
如果只负责创作,不用负责赚钱,一定是世间最幸福的事。
还记得以前同事让我帮忙修改文稿,调完后他觉得很奇怪,一篇800字的脚本,通篇改动不超过50字,改动篇幅很小,可是改完感觉完全不一样,感觉好很多了,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
其实奥妙在于段与段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连接词。
这涉及到文案背后的逻辑,改起来还蛮耗费心力的。
看回客户回复的这段文字吧。
同样是找资料,有些人捋出来的就是精彩,有的人就是堆砌看完不知所以然。
小伙伴找来的资料,加工度还不够,亦或他觉得人们可以看懂了,作者可能轻松,读者就要费力理解了。
通篇看,这些资料不是说没用。
前面说到鸦片战争,广州十三行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慢慢走下世界的舞台。而鸦片战争始于虎门,所以谈及虎门炮台,它其实是一个历史存留下来的证据,印证了广州十三行由盛转衰。
一个被大英帝国的炮弹轰炸得支离破碎的虎门炮台,这意味着,广州十三行依托清政府“一口通商”政策而兴起的景象也随着不保的国防而土崩瓦解。
它太真实了,仿佛就在昨日。因为,你看,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战争留下的痕迹。
这大概就是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的感觉,并促发思考。
所以写文案的人很容易在自我的世界里陶醉,写的人会懂,看的人不一定会懂。
脑袋稍微不用力就很容易成一团浆糊。
所以一定要很用力去梳理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
学习一个简单的判断,通常句子之间离不开这两种关系。
追加,比前一信息更进一步,可以用:不仅如此,还有,并且,不只,特别,尤其等连接词来联结。
因果关系,后面是前面的论证结果,可以用:由于,结果,所以,于是等逻辑词。
看回上面的例子,很明显是一个因果关系,说明广州十三行的衰落原因是归结于当朝的羸弱。所以最后用了连接词:终于,将前后段联结起来,去掉了关于虎门炮台的描述,通篇又做了一次梳理。
客户说,看起来好很多了。
真的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最后,推荐给大家一本很实用的书《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里面通过实例讲解了很多写作方法背后所需要的逻辑,比如,很有名的金字塔结构,还有解决问题的三种模型,非常实用,又可实操落地,良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