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是新网师通识课第三讲,是我最喜欢的陈老师主讲,陈老师是我加入新网师第一门课程的组长,是引我入门的贵人。陈老师的课总是充满关幽默和趣味性,很接地气,不像一些名人谱摆得很大,跟观众的距离拉得很远。陈老师非常谦虚,我知道她在这二年半里,每天都在努力,每天都在啃读,她的进步在新网师叫网坛新秀吧!
我们先来说说知性阅读吧,知性阅读是指带有钻研性质的理解性阅读,阅读者凭借逻辑和已有的经验去理解书中的观点,与书籍对话,并以书中的思想对自身经验进行反思和改进。需要说明的是,感性阅读并不等同于通常所谓的泛读,知性阅读也并不同于通常所谓的精读。知性阅读强调双向的交流对话。强调阅读者通过自己的理解与解释,对书本中的信息进行一个新的建构。
加入新网师二年来,我也读了一些书,我是怎么读的呢?一般读一个章节,我就写一篇读后感。当时看的时候挺激动,写的时候也很有感触,但过了以后就没什么印象了,二年来,写了一百多万字,写作水平还是提高不快,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一直在思考。究其深处,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我所谓的知性阅读还是停留在精读的基础上,我总是用自己已经形成的经验去挑选书籍,去接收信息。如早上浏览公众号信息时,我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观看文章的。这样会不自觉地受到浅层愉悦感的控制。很多浅显没有价值的信息被我吸收进大脑了,而对于一些有挑战性的书籍、文章,我是从骨子里抵触的,因为看不懂,所以不想去看,这就是书中所说的“回避问题,拒绝真正地真实地面对问题本身。”这样久而久之,我就会停留在浅表层的阅读,所获得的也只是一些表面的愉悦感。
2、李镇西老师说过,在阅读过程中要践行四个不停,即不停地阅读,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实践,不停地写作。“四个不停”是层层深入的,一环扣一环的,如果哪个环节断了,那整体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反思我的问题,应该是思考和实践不够,理论如果没有和实践相结合,只是理想化地纸上谈兵,读再多的书都效果不大。陶行知说的教学做合一,是很有道理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无形中会加深对理论的认识。比单纯在书本上理解要好得多。
3、在阅读时,对根本概念的理解还不透彻,魏智渊老师在《教师阅读漫谈》一书中谈到:一切经典,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包含了精彩而高位的观念。这些观念,往往由一个或几个概念构成,这些概念,一旦掌握,就像倚天剑和屠龙刀一样,会成为纵横江湖的有力的武器。如《教育的目的》中的“浪漫—精确—综合”,《爱的艺术》中的“父母之爱”,《静悄悄的革命》中的“被动的能动性”,《儿童的人格教育》中的“自卑与超越”,皮亚杰儿童心理学中的“同化—顺应—平衡”以及阶段理论,《思维与语言》中的“最近发展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自动化阅读”......这些概念武器,将任何一个深入理解 和熟练运用,都会带来专业发展大幅度地飞跃。
明白了自己的问题所在,今后在阅读上我要改变策略,要用啃读的方法来阅读,梳理书中的思路框架,学会画思维导图,对书中的大概念要做到真正地理解并能运用之,与书中的作者对话,与自己对话,真正把大概念融入自己的体会中,去理解它,去运用它,这样才能把知性阅读发挥得淋漓尽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