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与意义,在自我的门外
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在《活出意义来》一书的序言里说:
“不要以成功为目标——你越是对它念念不忘,就越有可能错过它。因为成功如同幸福,不是追求就能得到;它必须因缘际会……是一个人全心全意投入并把自己置之度外时,意外获得的副产品。”
看到这个观点,其实一点也不新奇。早在《罗素论幸福》一书中,英国大文豪,罗素就曾经提到——寻求幸福者,不应该去寻求幸福本身,注意力不要过于集中在自己身上,而应去培养外部的兴趣。他说:“对自我的兴趣,不可能导致进取性的活动。这反倒有可能促使一个人去记日记,从事心理分析,或者成为一个僧侣。然而,只有在修道院的生活常规使得僧侣忘却自己的灵魂之后,他才会变得幸福。”。
幸福的根本,就是要忘掉自我。
忧郁、疲劳、神经紧张的原因之一,便是对于没有切身厉害的东西不能感到兴趣。结果是有意识的思想老是贯注在少数问题上面,其中每一个问题也许都含有一些焦心和困恼的成分。
在佛教体系里,有一个词叫“我执”,我执是痛苦的根源,因为有求皆苦,求背后就是关乎自身利益的欲望。有所求者,必然会遭遇不如意。这本质上是因为世界本身就不是为了人类的幸福的存在的,天道无常,以万物为刍狗。快乐,也无非是辅助进化的机制而已。当期待幸福的时候,其本质就是在等待无法达到预期的事实——这是对有求皆苦的世俗解释。
道德经有云——“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我的这个身,就是我的患的源头。
我当然不可能没有身,但是,我若不关注自身,就像罗素所言,把注意力集中于外部世界,那么,就相当于“吾无身”,则我就没有了忧患。
同样的,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阿德勒表达的核心观点也一样。他认为——真正决定人幸福的是他的社会兴趣。
“所有失败者——神经病患者、精神病患者、罪犯、酗酒者、问题少年、自杀者、堕落者、娼妓——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们缺乏归属感和社会兴趣。他们在面对职业、友谊和性等问题时,都不相信可以通过合作的方法来加以解决。他们赋予生活的意义,是一种属于他们个人的意义:他们认为,没有哪个人能从完成目标中获得利益,他们的兴趣因而也只停留于自己身上。他们争取的目标是一种虚假的个人优越感,他们的成功也只对他们自身才有意义”
保罗在《黑客与画家》一书中写到非常有趣的观点,保罗以非常幽默的口吻讥讽美国中学的校园氛围。美国高中生以受欢迎为唯一指标,他们打橄榄球是为了受欢迎,他们学习某些黑话暗语是为了受欢迎,他们穿着衣服也是为了受欢迎。
“在没有任何严肃标准的前提下,产生排名的情况。我们会说情况“倒退至人缘比赛”(degenerates into a popularity contest)。”
如果你所处的环境没有与真实世界发生关系,那么,你所追求的很可能就是一种系统内部的排名。你追求的是我比谁更好,我比所有人好,而不是我学会了某个东西,他对我有帮助。如果我们仅仅是为了受欢迎而去打橄榄球,而并非是热爱橄榄球本身,那么,这个就是阿德勒所说的优越感。
阿德勒在其著作中,反反复复就只谈了一个话题,那就是如何发展有效的社会兴趣,他坦言:“生活的意义,在于对别人发生兴趣以及互相合作”,以及“奉献是生活的真正意义”。
所以,在这种理解中。人生的意义,一定要根基于一种与外部的交互——即为:我能为世界带来什么,我能给他人的福祉带来什么。
在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讲得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从小被父母忽视的松子,过度寻求别人的关注,以至于她只要能得到别人的关爱就不计后果,也没有原则。然而这也导致了她注定一生被嫌弃的宿命。松子的一生,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寻求关注和爱的一生。这就是她问题的根源——她一辈子的注意力都在自己身上,她并没有发展出来合作的能力和为别人奉献的意义。她一辈子都在关注自我“为什么没有人爱我”。但其实,这种将人生所有注意力都放在自身上的方式,让她前半生不停地追逐别人的施舍和认同,后半生则因为追求不得,而陷入了无尽的空虚和幻灭。
沙哈尔的正向领导力课程案例.jpg
集中注意力,不分心,全身心地投入当下,本身就可以获得心灵的安静,佛教一直在说这个道理,但是世俗的语言说得还不够清楚—— 注意力集中在当下,其实是当下的体验而非欲念。体验是我与世界的交界处,是我与世界的互动。而欲念则是一个纯粹的我。
我曾经纠结,如果人们靠内部动机就可以获得良好的动力,为什么还要外部的使命。行文至此,我终于找到了洞口,正是有了外部的使命,注意力才有了一个焦点,一个无我的焦点。也正是这个外部的使命,才使得内部的动机保持其纯粹性。
正如心流一书中,最重要的一点:"创造意义就是把自己的行动整合成一个心流体验,由此建立心灵的秩序"
痛下决心,追求一个重要的目标,各式各样的活动都能汇集成统一的心流体验,意识就呈现出一片祥和。知道自己要什么,并朝这个方向努力的人,感觉、思想、行动都能配合无间,内心的和谐自然涌现。生活在和谐之中的人,不论做什么、遭遇什么,都不会把精神能量浪费在怀疑、后悔、罪恶感及恐惧之上,精力永远用在有益的方面。对生命胸有成竹的人,内心的力量与宁静,就是内在一致的最高境界。方向、决心加上和谐,就能把生命转变成天衣无缝的心流体验,并赋予人生意义。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再也不觉得匮乏。意识井然有序的人不需要害怕出乎意料的事,甚至也不惧怕死亡,活着的每一刻都饶富意义,大多数时候也都乐趣无穷。”
天地之大,何处安身立命?
忘却此身,寻找人生大问题,把自我投身到一个宏大的命题中,专注其中,全神贯注,寻求世界的福祉。那个“我”与世界的交汇处,便是安身立命的所在。
——20180601于上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