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今天的标题,我想了好多,什么“快熟时代下的人群恐惧症”这种看似非常深奥的,什么“烫烫的你与凉凉的他”这种非主流型的,以及“慢热的人是否在这个社会上处于弱势地位”这种学术论文型的,最终还是选择了这个最简洁明了的。
我自认为性格还算开朗,有时候心情好的话,无论在什么公共场合,我都可以和陌生人谈天说地,聊得眉飞色舞,手舞足蹈,仿佛下一秒就要跟身前的这个人拜把子或者义结金兰了。这好像是社交能力优秀、人际交往能力出众的表现,我或许可以因为这个能力(品质)有意无意地在好友面前吹嘘一把。
但我无法避免性格中趋向陌生和疏离的因素。表面上与你嘻嘻哈哈半小时,转过身就变冷漠脸了,不停地在拷问自己的内心:“这个人和我熟吗?我凭什么要和他扯这么多?他到底是怎么样的人?这么快就和他坦诚相待自己是不是太单纯了?”,脚步慢慢远离的同时不再回头。
说到底还是这个时代的错误,总是把那些“快熟者”——自己创造出来的词即很快就和他人熟络起来的人捧到很高的地位,其实也的确拥有很大的优势,应酬时不再怕冷场,参加趴体可以随时融入,人脉资源也能够轻而易举获得,当然如果能通过“快熟”拥有一颗真心,更是不易。
可是慢热的人又招谁惹谁了?宁愿一步一步缓缓前行,不带目的性地与他人交往,单单凭着“意气相投”这四个字确定继续发展下去的可能,就算走到某段路程发觉已无共同语言,之前积累的情谊与情分也不会随风消逝。
我特别不能理解那些相亲节目,怎么就能通过这么短的时间去了解一个人呢?简直不可思议,一辈子的时间对于探究一个人来说还是太短,啊还是“且行且珍惜”吧。
保持疏离是自己的个性,选择“快熟”也无可厚非,这一切的前提都是你得让自己看清楚这一切,不要被别人欺骗,也别蒙蔽了自己的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