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拉图斯拉图说教中的三段变化之一,想必是带有对背后世界论者蔑视的情感色彩。精神怎样变为骆驼,骆驼怎样变为狮子,最后狮子怎样变成孩子。我本以为是怎样用付诸于形象的物化来概括肉体的派生,怎样将形而上学过渡到可理解的有形可触,最后返璞归真,既然表达出我的观点,可见作者意图俨然不是这样。
怀着畏敬之念的精神,强有力的、负重的精神,这种负重就像作者笔下将其形象化于骆驼,甘愿被装上很多的重负。
我先引用作者阐发的某些观点:最重的重负不就是:为了使自己的骄傲心感到痛苦而自卑?为了嘲笑自己的智慧而显示自己的愚蠢?或者是:当我们的事业获得成就而庆祝其胜利时,就离开它?为了试探试探者而登上高山?而现实往往是这样,或者说可以当做我个人的映照。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都往往强调其功利性,创新作文,新概念作文……各种比赛层出不穷,初衷是激发更多优秀的作品和创作潜力,过渡到对生活的观察能力的产生,发展。由此发展到现在的出现的各种机构,培训,应试能力等,当然,这不能一概而论,也不免是一种扭曲,比赛激励刺激竞争势头,也就有了功利。孔子说: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成功是一种努力结果,并非永恒,而永恒的才是真正融入血液的,不是为了结果,为了和别人在比较中来认识自己。尼采的超人说"人是应被超越的东西,超越的是自己”是联结在动物与超人之间的一根绳索—悬在深渊上的绳索,走过去是危险的,在半当中是危险的,回头看是危险的,战栗而停步是危险的。避免极端,而又不能在世俗中周旋,不能沉入安逸,也不能享乐过去抑或无法超脱过去,一直处在前进中。其重负就是不断的反省,打破,反省,不以成功自满,还要面向新的困难,继续奋斗。
作者的重负还有许多,如:追求真理与自由创造,不知不愠,把握当下等等,也就表明了着精神重负的多样性。面对这种多元化,人往往会变得左右逢源。早上正好读到论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道德教育第一位,书本知识第二位。其本则为孝,悌,信是原则,知识是补充和完善,这与查拉图斯拉图的唯一道德伦相契合,而又更加赞同其道德的产生:快乐的热情和痛苦的热情,矛盾的相互转化,滋生与痛苦的热情变成的道德快乐的热情,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你从你的毒液酿制你的香膏;你挤你的忧愁母牛的奶—现在你啜饮从它的乳房涌出的甜奶。我们以为自己原则有很多,总是以为孔子的仁涉及各个方面很难做到,其根本是一个根部,无数枝丫。也就是"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这本书很难嚼,也整理不出大的框架和主旨,感悟虽然没有逻辑,可理解却一点一点在渗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