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有人的地方,有商业的城区,就会有关帝庙。关帝庙遍布华人世界,尤其是国内更是处处可见。
然而,在周庄,我却没有找到关帝庙。我曾向当地人问询,回答是,离周庄五六里的地方曾经有过关帝庙。那天因为时间关系,我没有去那里找寻。
为什么周庄没有关帝庙呢?关于这个问题,我没有找到答案。那我们不妨从周庄古镇的发展过程及历史进程中,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线索。
周庄,位于上海、苏州之间的江南水乡腹地。这里是镇为泽国,四面环水,港汊分歧,湖河联络,咫尺往来,皆须舟楫,它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
周庄以其悠久的历史、灵秀的水乡风貌、独特的人文景观、质朴的民俗风情,成为东方文化的瑰宝。小桥流水人家,粉墙青瓦摇船,去形容周庄这个江南水乡最适合不过了。
周庄镇,旧名贞丰里。据史书记载,北宋元佑年间(公元1086年),周谨(字应煦),官拜迪功郎,信奉佛教,将自家庄田200亩(13多公顷)捐赠给全福寺作为庙产,百姓感其恩德,就将这片田地命名为“周庄”。
但那时的贞丰里只是集镇的雏形,与村落相差无几。颇有传奇色彩的江南富豪沈万三之父沈佑,由湖州南浔迁徙至周庄东面的东宅村,元末又迁至银子浜附近,因经商而逐步发迹,使贞丰里出现了繁荣景象,形成了南北市河两岸以富安桥为中心的旧集镇。
到了明代,镇廓扩大,向西发展至后港街福洪桥和中市街普庆桥一带,并迁肆于后港街。
清代,居民更加稠密,西栅一带渐成列肆,商业中心又从后港街迁至中市街。这时已经衍变成为江南大镇,但仍叫贞丰里。
直到康熙初年,才正式更名为周庄镇。也就是说,从宋至今,周庄已有900多年的历史。
关公崇拜从汉代伊始,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清代关帝庙中的这一副对联,颇能概括关羽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历史文化地位和巨大影响:“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三教尽皈依,式詹庙貌长新,无人不肃然起敬;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历朝加尊号,矧是神功卓著,真所谓荡乎难名”。
既然周庄兴盛于明清,关公崇拜高峰期也在明清,那为什么周庄却没有关帝庙呢?
经过走访、探究、查找资料,我认为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其一是,那时的周庄交通闭塞,只靠水路往来,山陕商人无法经过陆路达到此地,因为缺少对关公崇拜的山陕商人,也就没有山陕商人在此地修建关帝庙了。
这应该是最主要的原因,因为,从我涉足的江南建有关帝庙的几个古镇来看,几乎都是山陕商人修建的,有的一开始是以会馆形式出现,只是山陕商人自己的崇拜,以后才逐渐发展到当地人也崇拜关公,关帝庙的规模才越修越大,香火才越来越旺,逐步扩大起来了。
其二是,尽管在清朝年间周庄古镇的规模已经形成,但多是当地人之间的日常生活之间的交易,而非商品集散地,从周庄现在保持完整的明清建筑,就能看出来,它没有大的商品交易场所,均是各家各户的小的商店,或者前边是店面而后边是作坊的构造。因此,从另外一个侧面也说明,由于集市规模不大,也很难吸引山陕商人前来进行贸易。
其三是,尽管当地富甲一方的沈万三,生活在周庄,但是,他的生意主要在海外贸易和离其不远的苏州,在周庄没有形成规模,也就没有人去修建关帝庙了。
其四是,周庄的交通运输完全靠水路,当地的所有建筑材料,比如青石、砖瓦、木材等等,都是靠外地运输进来的。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是没有钱财修建关帝庙的。
这只是笔者个人的一点见解,不知各位看客意下如何,请相互交流、探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