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边界感”一词似乎越来越为大众熟识,但其中的度,却很少有人能准确掌握。
01
学生时代,我有个关系不错的同学。
因为关系好,她常来我床铺,我不在时,她竟在我床铺剪脚趾甲,还不清理;
她常以减肥为名不吃饭,但我的饭,她都会主动一起吃,导致我不够吃;
我买的零食,她也会不经我同意,就拿去分给其他同学,我自己没得吃不说,人情也都算她的......
所以后来,我越来越不喜欢跟她交往。
倒不是说,我就此认定她人品不好,不是好人。
其实,我知道她也没有什么恶意,但她这种缺乏边界感的行为,的确会给我们之间的相处带来诸多不适。
或许有人会说,不是因为关系好,才肆无忌惮吗?
但我想因为关系好的肆无忌惮,跟没有边界感是两回事,任何事情也有一个限度,一旦超过那个限度,事情可能就不一样了。
这就好比你跟一个人聊天,你会根据关系,在心里设置一个安全距离。
因为关系好,你可以不断缩短这个距离,但如果对方不经同意,就不断靠近,甚至把口水喷在你脸上,那你就会本能地往后退。
因为那不是你的节奏,更不是你想要的东西。
什么是边界感?
所谓边界感,其实就是你在你的范围内做事,我在我的范围内做事,如果跨越了边界,就需要征求对方的同意。
比如你邻居家有个果园,虽然邻里关系非常好,但你去人家的地方摘果子,就要先跟人家打招呼,征得对方的同意。
而不是说,我看见你那有果子,不采就浪费了,所以我就自己去了。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来都是讲究亲而有间的。
亲密可以让人际关系更上一层楼,不至于让人游离于社会之外,但边界感决定的是一段关系能走多远,这是基本的社交礼仪,也是一个成年人最起码的成熟。
02
武志红曾打过一个比方:
“有些人虽然长大了,但心理上还是一个婴儿。”
我想说的,正是没有边界感的人。
因为婴儿是没有边界感的,他们刚出生时,都认为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等年龄稍长,才会慢慢分清,什么是我的,什么是别人的。
也就是边界感的形成。
而那些长大后还缺乏边界感的人,极大可能就是在这个特殊时期,没有被很好的教育。
有个老友,曾跟我吐槽她婆婆,是个极没边界感的人。
她说,平时她婆婆,无论什么时候进他们房间都不敲门,有事不询问她的意见,随便帮她做决定之类的,她都可以不计较。
因为这在农村婆婆里十分常见,她也明白婆婆没有坏心。
但让她真正接受不了的,是她老公都三十多岁了,洗澡上厕所时,她婆婆还会随意进出,她老公也司空见惯,没有任何不适。
且这直接导致,她老公也会在他十几岁,已经成为大姑娘的妹妹,上厕所时,毫不避讳。
朋友看到这一情形,心里极不舒服,但他老公却一脸无所谓地说:
“都是一家人,你是不是想得太多了。”
你看,这就是典型的,边界感缺失的家庭。
这可以追溯到,有些孩子会把妈妈正在喝的饮料,拿过来直接喝,且妈妈也不会说什么,因为她觉得跟自己儿子是不分你我的。
自己没觉得不对,孩子自然不懂。
但在有边界感的家庭,孩子一般会先询问,可不可以,然后再喝。
因为从小的教育就让他们知道,虽然自己跟妈妈是亲密无间的关系,自己想要,妈妈也不会拒绝,但事先必须先征得妈妈的同意,毕竟这是妈妈的东西。
这或许都是些看起来极不起眼的小事,但偏偏就是这点点滴滴,决定了一个人长大后的思维,且还会不自觉地在自己往后的工作、社交中体现出来。
这样的人,也就逐渐活成了大人模样的“巨婴”。
03
这点上,我很喜欢电影《走走停停》中,江美玲对吴迪的教育方式。
吴迪年近四十,一事无成,哪怕需要啃老,依然抱着文字梦。
换了别的父母,肯定也跟吴迪父亲一样,吐槽自己儿子:
“是金子到哪都会发光,是屎到哪都是坨屎;异想天开,一点脚踏实地的样子都没有。”
而江美玲虽然也会平静地,把吴迪以前的同学,现在有多稳定讲给吴迪听,但只要吴迪有自己的想法,她就点到为止,决不过多干涉。
这正是我们需要明白的边界感本质:明确什么是你的,什么是我的。
大家都在自己的范围内,做自己该做的事,如果想要跨越边界,就需要先征求对方的同意。
这是一个成年人,应有的自觉。
所以,我们要时刻训练自己的边界感,不侵犯别人的边界。同时,也要保护好自己的边界,不做令人厌恶的“巨婴”。
生活中,很多让人不舒服的举动,通常都是因为有一方越了界。与其让一段关系在肆无忌惮中迅速枯萎,倒不如给彼此都留点缝隙,以便细水长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