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还要从那位假传圣旨,威压上司,以一役之功,赢西域几十年安宁,以一句话(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振铄古今的牛人,西汉名将陈汤说起。
“ 自古至今未能有全其行者也”(没有一个品行十全十美的人)陈汤也如此。全歼匈奴斩单于之首后,他纵容部下抢掠财物,被丞相匡衡抓住辫子,弹劾一本,当即被免职。他后又奏言,说康居国来汉庭作人质的王子是假的,经查实却是真的,犯了欺君之罪,按刑法当下狱判死刑。
当初陈汤和上司甘延寿凯旋归来时,就被权奸石显盯上,咬住假传圣旨问题不放,说功过相抵,不罚不赏。丞相匡衡又推波助澜,犹柔寡断的汉元帝被这二人给说蒙了,“久之不决”。经耿直公允的皇帝本家刘宗正力挺,“论大功者不录小过,举大美者不疵细瑕”,汉元帝决定重赏二人为千户候,但由于“衡,显复争”,变大赏为小赏,各封三百户的关内侯。
这一次匡衡又一次落井下石,抓住老问题不放,又因康居王子问题上言语不实,让已被免职的陈汤雪上加霜,,入狱将被送上断头台。又一位大臣谷永力挺陈汤,“记人之功,忘人之过,宜为君者”。终于把陈汤从死亡线上拽回来,但因为匡衡的影响,汉成帝下旨,把陈汤从监中释放,但夺去了关内侯爵位(食邑300户没了)由高级军官降为“士伍”,何为士伍,战士也。
这一次为什么没有石显从中使坏?因为汉成帝继位,汉元帝时红的发紫的权奸,遭人妒狠,丞相匡衡(昔曰同盟,今日仇家)及御史等弹劾石显“旧恶”,及其党羽都被免官,在流故乡途中,“忧懑不食,道死”。是气得吃不下去,还是不让吃,反正是饿死在道上。这个石显确实可恶,阻止皇上不重赏陈汤和上司甘延寿,是因为想让姐姐嫁给甘延寿,人家不同意,怀恨在心,就上树拔梯,从中作梗。至于对陈汤的百般刁难,和匡衡一样,纯纯粹是妒贤忌能,也可能是陈汤不屑于与此为伍,遭其背后捅刀子。
生活中充满了私人恩怨和小心眼,见不得别人过的比自己好,石显如此,匡衡亦然。害人者如害己,处处在别人脚后找毛病的人,自己的下场好不到哪里去。继石显悲惨死去之后,匡衡这个少年时勤奋苦学(凿壁偷光)终成大器,成为万人之上一人之下的丞相,也因多行不义,被人举报,说多占封邑四百顷,及手下属官盗取所主管的财物价值十金以上而获罪,丢了烏纱,“免为庶人”,平头百姓一个,又回到贫困生活的起点。有人说判太重了,为什么?如不是遭人忌恨,也许不会如此凄惨。真是早知今曰,何必当初。
再说陈汤被免职成为大头兵后不久,数千里之外的西护都护府被乌孙兵团团包围,危在旦夕,丞相王商,大将军王凤及文武百官“议数曰不决”,元成帝也如热锅上蚂蚁,陈汤一时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此时的他,因为那次战役中了风寒,“病两臂不屈申”,还是被请进了金銮殿。陈汤临危不乱,胸有成竹的判断,有条不紊的策划,屈指一算的断定,举惊四座。果如陈汤分析,不出一兵一卒,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军书到,言已解。”从此之后,陈汤成了大将军王凤的座上客,成为其高级参谋,“莫府事壹决于汤”(军国大计,都由陈汤一个拍板)
乱世思良将,盛世思良相。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倘若没有陈汤临急假传圣旨,调兵遣将,哪有西域几十年的安宁,没有陈汤临场决断,将会举国皆惊,民心不安。试想,按石显,匡衡等小人算计,此时的陈汤早已是荒坟野冢的孤鬼,只会使大汉政权不稳,民意沮丧。庆幸有刘更生,谷永等耿正大臣仗言,才使英雄幸免于难。同时,我们也从中悟出,记住别人的好处,叫感恩;忘记别人的不足,叫宽容,“忆得旧时携手处,如今水远山长”。(辛弃疾)一条狗,一只猫,对人辛劳,死后都不忍心抛弃,更何况是国家功巨?正是“记人之功,忘人之过”,作为君主,可使国家稳如磐石,河清海晏;作为凡人,足令朋友围绕,快乐天天伴随,彼此双赢。可以说,此句良言,利国利民利本身,岂不乐效哉!
2023年2月21日于上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