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体会,站在年初展望,莫名的斗志似乎让自己觉得又有一些沸腾和膨胀。
1
去年底迷上碎片化学习,迷上各类 APP 知识专栏,不是我对知识多么饥渴,而是一年快完了,突然发现很多购买的网课,连一节都没听过。
想当初在学校的时候,也曾经无脑楞逼买了一堆书,但读书却真的无能为力了。当时想想人生苦短,总要留点遗憾,这遗憾就给书吧。** 无论书名叫什么,买回来以后,最后只分成三类:看完了,没看完,没看。当然,后两类占绝大多数。**
新同事小王,大学毕业小鲜肉,说要保持和学校一样的运动量,入职后火速办了价格不菲的健身卡,从去年夏天到现在,不算洗澡的话,大概实际使用10次以内,只少不多。一个朋友拿了驾照,老司机12年没上过路。但她始终觉得跟没拿到驾照的人不一样,理由是:“我要上路随时可以。”我们都笑话她,学个驾照是为了摇号。
这种“随时可以”,虽然仅仅存在于她的想象,但我们大约都需要这种“随时可以”的状态,用以平复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时产生的那种极度焦虑和不安。没错,我们花钱购买的就是这种心理安慰和身份认同,但其实就是一碗鸡血。
![](https://img.haomeiwen.com/i5200723/fa3401239c6c02a1.gif)
2
按照马斯洛人类需求层次理论,当温饱被解决,精神层次的需求就是身份认同。由此需要出发,消费必然从购买必需品,升级为购买安全感、想像空间和焦虑的解药。部队工资提高了,平时上班都是军装,消费理智了,买那些华而不实的奢侈品没用,就开始身份认同类的消费,购买的是安全感。
一个生活健康的都市年轻人,不仅要买健身卡,还要买与健身有关的网课。我媳妇就买了不止一个网课,发现她并不是为听课,而是为进群,甚至有人说,我根本没时间听课,但每天跟有经验的人聊聊减脂,感觉自己就瘦了。这是消费陷阱,同时也是人生鸡血。毕竟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一点虚幻的东西,证明自己比实际上更好。
我媳妇是个凡人,不知道你是不是超神?你肯定为了转业定下了宏伟蓝图,但是2018年你确定怎么操作执行了吗?
3
假装努力,也是解决短期焦虑的灵丹妙药。京东刘总说上班间隙和夜深人静是网购高峰,因为上班族在排解他们的焦虑。
还有一种永恒的焦虑,是对自身能力与知识储备的焦虑。为了转业,你假装拷贝了一堆资料,买了一堆书,但为什么很多时候,你却没学?不是没时间,而是焦虑转移太快,甚至你一旦购买,焦虑点就开始发生转移。
看看那些只是囤积却没有使用的东西,基本可以复盘你这一整年的焦虑轨迹。你会发现,那些焦虑还是时不时冒出来捣乱,一次战术动作最多只能解决3天问题。
4
如果你的年终总结也这么扎心,先别急着做2018年的宏伟计划。复盘2017,来一场灭囤。
敢不敢把没看过的书看了?而不是扔扔扔,送送送,说好断舍离,只是为了继续买买买。
书看得要吐,上班还是被领导骂,你会明白书籍对于人类的抚慰是一项长期而浩大的工程。与其指望一本书解决所有问题,不如以娱乐的心态去看书,你放松了,不再敏感于他人的态度,全世界都会为你松绑。
坚持健身两周,感觉生不如死,你这辈子可以断了办健身卡的念头,不要有任何幻想。毕竟不健身的人永远比健身的人多,做舒服的大多数不是你的错。
以“囤积”的方式解决短期焦虑,就像用狂欢的方式面对人生失意。当时有多快乐,醒来就有多失望。
灭囤,可以让你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接受自己,明白世上唯一的捷径是活成自己,慢慢消除不必要的焦虑。
毕竟,大多数无谓的焦虑,只是因为我们太想活成别人。
别再迷信那些看似随意的成功,别再拿各种鸡汤来麻醉自己,别再拿战术上的一令一动来抚慰自己在战略上的无能为力。部委央企、高薪房子、职级待遇、看病上学,看似触手可及,却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日积月累。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人生亦是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