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5061984/1fe42d0905400d12.jpg)
人类不是被动等待自然选择将其变成适应环境的人的,而是通过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来描述世界、建立不同的理论,并对观测数据进行对比,排除出格的,留下吻合的。
养育孩子也是一样的道理,通过探索,从不断的试错过程中发现新技能。即使这件事看起来很微不足道,却也蕴涵了强大了的力量。孩子在父母、家人的保护下,通过尝试不同的方式来熟悉这个世界。
受保护的儿童时期是解决“探索/运用”困境的方案。儿童期的探索是为了成年后的运用。童年和养育是硬币的两面:没有养育,就没有儿童。如果孩子拥有一个受保护的、需求可以被持续且无条件满足的幼儿时期,他们就获得了混乱、变化和探索的空间。
人类是最喜欢探索的物种,我们可以极致地适应生存环境。人类永远都在流浪,现在是,未来也是。从一个环境游荡到另一个环境,发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
而在这一过程中,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人类成功的关键,我们需要设想成功探索和建设新家园的方式。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孩子的天职是探索,那他们自然就会比成年人更加混乱。
就比如:孩子们的不同个性源于基因的细微差异,以及基因和幼儿经历的相互影响。有些特性本身就和基因有关,比如胆子大小,以及其他种种早期优势和劣势、敏感性与适应性。15更进一步讲,不同基因和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也会为性格带来丰富的变化。
先天的基因特点和后天的不同经历共同决定了基因的表达。
不仅如此,遗传还会决定孩子是否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有些孩子很皮实,在什么环境下都能茁壮成长,就像四处盛开的蒲公英;有些孩子则很敏感,他们在良好的环境下如鱼得水,在糟糕的环境下一塌糊涂。他们更像兰花,在精心照料下盛开,在无人理睬时凋零。
就像家长影响孩子一样,孩子也在影响着他们的父母。很多时候,表面上看起来是基因的差异,实际上是基因影响环境后的结果。这么来说吧,如果你家老大比较胆小,老二喜欢冒险,你可能就会有意无意地用截然不同的方式对待他们。这种养育方式上的不同又会不断放大先天的差异。
稚嫩的大脑比成熟的大脑更加可塑,它们会生成更多的神经连接,也更加灵活。
孩子们对世界的运作方式总是有一箩筐的想法,他们经常在这些不同的想法之间跳来跳去。如果你拿同样的问题反复去问一个还没上学的孩子,很可能每次得到的答案都不一样。随时改变答案的做法听起来可并不理性。但近期的研究表明,这可能正解释了为什么孩子如此擅长学习。
事实上,一岁孩子大脑中的神经元连接数目是我们成人大脑的两倍。不止于此,年轻的大脑还拥有更多连接的可能。因此,年轻的大脑可以毫不费力地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年轻的大脑天生就要探索,成熟的大脑则负责运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