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让生活美好用力学习
为什么学了那么多大道理,还过不好这一生?

为什么学了那么多大道理,还过不好这一生?

作者: sohofans | 来源:发表于2017-08-21 19:42 被阅读15次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个疑惑,明明道理都懂,可就是要用的时候想不起来?

    你是不是也曾看过很多书,却无法运用书里的知识?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理论和实践之间会有那么一道鸿沟?你有没有尝试过各种办法,去跨越知识与技能之间的鸿沟?

    现在赵周的拆书法很有人气,他的书名也很简单易懂——《这样读书就够了》。可是这样读书真的就够了吗?

    我承认,赵周先生的拆书法确实是一种很实用的读书方式,它暗含了神经科学的一些基本原理,而且它很简单,容易上手,适合于没有太多时间读书的人群。但是我认为光用这个方法去读书,还远远不够,最起码我可以说出两点理由:

    1. 因为太过单调,所以容易乏味。我们人性天生不太容易满足,同样的事情用同一种方式做多了,都会感觉到单调,积极性会降低。也许你会说只要有毅力,可以坚持。如果这样想也没错,但是我们何必把毅力花费在和自己的人性抗争上面呢?和自己斗,其乐无穷吗?

    2. “这样读书就够了”,本来就是一种强烈的“铁锤人思维”。读书的方法有很多,学以致用的方法也很多。每一种方法都有它的可取之处和局限性,不同类型的书也要用不同的方法去学习。拆书法是一个工具,如果我们把它想象成一个锤子,那么其他的读书方法就是剪丝钳和螺丝刀,都有它各自的使用场景。

    我认为,跨越理论与实践之间鸿沟的办法可以简单分为两步:

    1. 把理论转化为趁手的工具。

    理论说到底,就是一种创意。所有的伟大理论和思维工具都是由提出理论的人经过思考,把头脑中隐性的的创意显性化表现出来的过程。我们所要作的,就是把这种创意和形式相结合,继而转化为一件趁手的工具。赵周把拆书法落实为一种工具,我们也可以用类似的方式,作用于以下读书方法:弗曼技巧,马斯克全归因分析,查理芒格的案例分析和跨学科治学法,成甲的反思日记,斯科特杨的整体性学习,高桥政史的整读法,麦肯锡的黄金三分法,佐藤传的九宫格晨间日记。

    我现在的习惯,是把这些好的方法先研究透,然后再根据自己的性格设计为一套模板。以后每使用一次模板,就是运用一次该理论。如果你们有其他的方式可以把书本理论转化为趁手的工具,请在留言区和我过过招。

    2. 刻意练习

    现在刻意练习的概念很火了,我现在不需要讲相关理论,我只描述一下我是如何运用刻意练习来破除“道理人人都懂,可就是不会用”的魔咒。我用简化版的刻意练习去练习一些人人都懂的大道理,和片段化的技能(比如从某些文章里面介绍的技巧)。

    我的刻意练习模板分为以下几个板块:

    (1)目标技能:我在这里填写一项练习内容,比如说——不当面拒绝别人请求;

    (2)情景模拟:我先设想一下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会碰到什么情况,会激起我下意识拒绝别人。我从一些情商类书籍中摘抄一些金句,用来应付那种情况。我自己要经常对着镜子排练,有时候我还要请我的家人陪我演练。在这个“彩排”的过程中,我去体会目标技能的难点在哪里,准备预案。

    (3)践行记录:生活中,如果我成功的使用了一次这项技能,我要把经过如实记录下来;大部分的情况是,在我认识到要用这项技巧时,身体已经习惯性地按照以前的方式反应了。不过没关系,我可以在下一步挽回。

    (4)反思调整:我的反应是否符合书中讲解的内容,有没有遗漏或者不当的地方,找出差距;

    (5)再次践行:在生活中寻找再次使用这项技能的机会。如果刻意寻找,机会很快就会出现,这个世界就是这么神奇。

    (6)总结规律:经过几次践行与反思调整,我对目标技能就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我要认真从经验中提取规律。

    用这种模板来练习单项技能,我只需要花费两页A4的方格笔记纸。我一个A4的方格笔记本就可以用来刻意练习30个小技能,是不是很划得来呢?

    我现在已经准备了不少的A4方格笔记本,每一个本子用于一个模板,以后有机会,我会写一篇《我的模板化生活》,慢慢介绍我是如何制作那些模板的。

    文章开头的几个问题,你找到答案了吗?有什么想法请到评论中说出来,期待你的参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学了那么多大道理,还过不好这一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djhd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