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一直对声音非常敏感。每次看我弹琴,他都很憧憬地说,他也想学。所以在他4岁的时候,我打算开始让他学琴。
我自己是比较大才开始学钢琴的。初中的时候忽然开始对钢琴非常喜欢,跟爸妈约定,如果考高中的时候考得很好,就可以买架钢琴并且开始学。结果考得很好,爸妈也相当靠谱地很快就买回来一架钢琴。但当时对于如何选择老师没有什么概念,父母通过朋友介绍帮我找到了一个在师范大学教钢琴和声乐的老师。按说自己水平是不错的,可现在想来,我在那个老师那里并没有学得很系统。原因可能是因为这位老师从一开始,就把我定位为一个学琴没有任何目的性的大龄琴童。我一开始就明确告诉她:我只是因为喜欢而学的,不会走专业道路,不需要通过这个给高考加分,甚至不会去参加考级。这位擅长培训高考艺术生的老师茫然地看着我,完全不知道这个孩子每周末骑车大半小时横穿整个城市去上课的动力何在。
之后上课,她丝毫没有跟我讲乐理,基本就是哈农、车尔尼、练习曲来回练。并时常鼓励我,这样练几年很快就可以弹克莱德曼的曲子。结果是,的确,后来我可以弹克莱德曼的曲子,但我总觉得自己对音乐什么都不懂,只有一些感性的认识。
因此,在给孩子挑钢琴老师的时候,我难免“矫枉过正”,用力过猛地找了一位我个人觉得很靠谱的老教授。这老师很注重乐理的教学,而且对学生的基本功非常严格。同时,简历上也写着培养出很多比赛获奖的孩子。虽然我志不在此,但起码,我对自己说,说明这老师的教学成果是过硬的。
上了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了很多新的问题。这位老师非常资深,所以可能很少教启蒙的孩子(他反复强调,如果不是觉得孩子天分足够,是不会答应教小孩子的),因此对于小孩可能出现的问题很急躁,显得没有办法、也没有足够的耐心。孩子上课常常受打击,对钢琴的兴趣也减退了很多。暑假前,我终止了后续的课程。
我有点迷茫,找来两本靠谱的书学习,终于明白一个其实显而易见的道理:启蒙的时候,保持热情和兴趣特别重要。经朋友推荐,我找到一位专门教小朋友钢琴并且口碑很好的老师(课时费只有之前那位资深老教授的三分之一)。上完第一节,小朋友下电梯的时候跟我说,妈妈,就他吧。又上完几节课,这位老师已经成了小朋友最喜欢的“笑眯眯”老师。
笑眯眯老师好吧,在我看来其实这个老师很普通呀,到底好在哪里呢?
在后续的课当中,我试图仔细去观察,并增加一些和老师的互动。果然发现,看似平常的后面别有洞天。
1、只鼓励做得好的,不批评没有完成的
每次上课都会有作业,这位老师只会鼓励做得好的部分,而不会在上课的时候批评没有完成或者完成得不好的部分。下课以后,老师会跟家长沟通没有很好完成的原因,是难度太大,还是练习时间有限,或者其他原因,并根据沟通的情况及时调整。这并不是一种放任,或者“好好先生”的做法。我渐渐认识到,这一点的合理之处在于,其实这么小的孩子学琴,习惯好不好、练习时间是不是够大部分由家长自身的习惯和认识决定的。如果家长的习惯和认识有错位,光要求或责备小孩是无效的,只会徒增孩子的挫败感。
2、跳过去,再回过来
当我发现他练琴的一个困难和障碍时,我的想法依次是:
1)多花时间,多练几次
2)换种方法,增加趣味性,多多练习
3)难度分解,化整为零,多多练习
有一次,一个障碍反复练也还是没有搞定。孩子有点沮丧。上课前我跟老师沟通了这个情况,想让老师指点一些“窍门”““或”方法”。结果,老师淡定地说,那这首曲子先过,等练到后面再回过来。我在那一刻简直有醍醐灌顶的感觉。是啊,多大个事儿,如果现在尝试了各种方法都不行,那就以后再说呗。可以弹的曲子那么多。
3、善于等待
我发现,每次上课的时候,只要小朋友完成了一个曲子,或者甚至还比较熟练地完成了,即使指法有错误、手型也不放松,老师也还是会热情洋溢地先肯定他。然后,孩子在那一瞬间会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大概觉得之前一周的练习总算有了回报。看到这样的场景我常常很感慨。其实孩子都是很敏感的,也很期待自己的努力得到大人的肯定。老师在肯定他以后,会很轻描淡写地指出他的错误,并跟他一起重新练习。这个时候,孩子感觉自己已经得到了肯定,所以非常愿意听老师的指点更上一层楼。而在他终于完成了一首曲子所有的要求以后,老师更会总结性地称赞他。
我在陪孩子练琴的时候,当他达不到要求的时候,常常容易急躁。这么简单的事情,怎么都做不好呢?一定是没有专心,在想其他玩的事情。我发现自己很容易用这种成人化的、简单、粗暴的想法来考虑问题,而很少能去反省,自己设立的要求是不是合理,进度安排是不是恰当。事实上,很多事情对于成人来说的难度,和对于孩子来说的难度,是没有可比性的。而且,我总是很轻易就会去指出他的不足,而觉得他的进步是理所当然、应该做到的,好像并不值得特别的表扬和肯定。我好像总是很急于去达到一个目标,而一旦达到以后,又把这个目标置之脑后,去追求新的目标。这种焦虑感大概是这个时代普遍存在的。因此善于等待,成为了一个多么可贵的品质。
这些是我陪娃学琴的一些观察和感触,虽然都是小事,但好像也是人生的隐喻。在结束那位老教授的课程时,我跟他也聊了一次,他也意识到自己的方法不太适合小孩子,并执意退还一部分学费。而这位“笑眯眯老师”,不仅教给孩子练琴的方法,对我也是一个很好的示范:如何找到并跟随孩子的节奏,如何管理好自己的焦虑、收回对孩子的投射,如何打开心门、去信任,每个生命都会适时绽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