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的众多经书中有一本《地藏菩萨本愿经》,其中提到:只要你能在十斋日里,在地藏菩萨像前读一遍《地藏菩萨本愿经》,那么在你东西南北一百由旬之内都不会发生任何灾难。这里的十斋日是指一个月里特定的十天;所谓由旬是古印度的一种里程单位,一由旬大学合二十公里。这就意味着:在十斋日,只要有一个人认真读经供佛,那么以他为中心的二百万平方里内都没有灾难!二百万平方公里,这大约是中国国土面积的五分之一。我们不难想到,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岂不是意味着从地藏信仰问世以来,全中国连一个十斋日读经的人都没有吗?
这是一个很容易得出答案的问题!那么当信徒面对祈祷不灵的情况时,他们的心态又是怎样的呢?到底是信仰信错了还是自己哪里做错了呢?显然接受后者要比接受前者容易得多。信徒很容易反求诸己,归咎于自己不够虔诚,或者哪里不小心冒犯了神佛。
如果这种“反求诸己”的解释方式尚且可以理解,那么在《左传》中,是否出兵由占卜来决定(只有吉才会出兵)的行为简直匪夷所思!因为占卜如果真的灵验,又怎么会有战争?可事实是,仗经常会打,胜胜败败在所难免,动摇人心也在情理之中。那么那些依然相信的人是如何给出令自己信服的解释呢?
如有一次吴国和楚国打仗,吴王派了弟弟蹶(guì)由当使者,没想到楚王不讲规矩,要杀他。杀人之前,楚王大概是想嘲弄一下吴国人的信仰,派人去问蹶由:“你来之前占卜了没?”蹶由说:“当然占卜了,得到的是吉兆。”这貌似很有讽刺意味,但蹶由接着说:“我们占卜占的是国家的命运,不是我一个人的生死。你们杀了我,我国的军队当然会提高警惕,做足防备,这当然对国家有利。再说吉凶不是常理可以揣度的,你们楚国当年和晋国打城濮之战,战前占卜得到吉兆,结果败得那么惨。占卜真的不灵吗?并不是,这个吉兆应验在后来的邲(bì)之战了。那么,我出发之前卜到的吉兆,难道不会在以后应验吗?”
在这两个例子中,可以看到,无论发生什么,人们为了避免或减弱认知失调,总会给自己的心理、行为或态度找一个解释。这也是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即:人心永远需要一个着落,一根稻草也会成为溺水者的珍宝。而积极、强烈的心理暗示,哪怕它没有任何可靠的依据,也确实更容易把人带向他所期望的目标。这或许也是信仰的力量的强大之处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