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781164/a4aaea88f8151f0e.jpg)
《海边的曼彻斯特》,作为不二电影沙龙今年的压轴剧,昨天在美术博物馆听了白灵老师从专业的心理视角的解析,也听了大家观看后一些自身的感受,大家都是从心理方面来剖析剧中人物的心理历程,我却很想说说我,一位普通的观众,就如坐在影院里的芸芸众生一样,没有专业,不曾深究,仅仅就是一种观后感。
当男主出现,我的第一印象是他是个有故事的人。他的眼神,它的表情以及他所从事的工作,让我觉得他的经历不一般,虽然我还不知道在他的身上发生了什么,但是想来一定刻骨铭心。这是个很有意思的开头,吸引着观众迫切的想知道他的故事。
随着剧情的推进,男主的故事浮出水面,也让人知道了那忧郁的眼神,无所谓的态度原来来自深深的自责和无尽的懊悔。如果不曾接触心理学,就不会懂得“创伤”一词,毕竟电影不是专为心理工作者创作的,作为普通人,看到男主因为自责而对自己做出的惩罚,我的第一感觉是对的,你就应该如此,如果换做我是男主的妻子,我一定会杀了他!
作为普通的女人,一个孩子的妈妈,有这种过激的感想应该是正常的吧。而这种过激随着剧情发展,渐渐转变成一种温暖。
剧中有两处剧情深深打动我,一处是男主的哥哥到他的出租屋看他,看到家徒四壁的弟弟,哥哥说去买几件家居,却遭到男主的冷漠拒绝,作为兄长,哥哥并没有长篇大论的教导,只是说了句走吧,一起去看看。这一刻,语言真的是多余,在亲情面前,任何语言都显得无力。至少在男主都放弃自己时,兄长的关心包容,就如寒冷的冬日里一抹暖阳,体现出人性向善的光辉。
还有一处镜头就是男主的侄子,在路边捡起一段树枝,跪在草地上挖泥土,以试探土地是不是已经解冻。因为大地的冰冻,他的父亲不能尽早的下葬,只能待在冷柜里,这让孩子感到不安。在中国,这样的孩子该被称为“为题少年”吧,这样一个看似玩世不恭的少年,在父亲去世后仍然寻欢作乐的少年,在看似一切平静的面孔之下,其实掩藏的是对父亲深深的爱。他在等待春天,等待大地解冻,等待父亲入土为安。
整个影片亲情贯穿其中,男主自己的世界依然是一片寒冰,在自己犯下弥天之祸之后,他的人生早就没有了春夏,只剩寒冬,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冷若冰霜的心,在面对兄长的早逝,侄子的监护时,仍然在努力与自己抗争,而促使剧中人物之所以是剧中的样子的原因,正是深刻在自己骨血里的亲情。
在观看影片过程中,我想起叶圣陶先生的一句话“成功时谁都有可能是你的朋友,只有母亲,她是你失败时的伴侣。”母亲往往是家的代称,家是这个世界上最温暖的的词语,而撑起家的就是亲情,亲情的力量才是这部剧的主线,它自始至终把剧中人物紧密相连,不管你身处何方,不论你从事何种事情,亲情温暖相伴,看不见,却可以感受的到。
是亲情的温暖治愈心灵的伤口,是亲情的温暖融化心底的坚冰,是亲情的温暖包容曾经的过失,是亲情的温暖带来明日的希望。
生活总有许多你意想不到的事情,当它来临,带给你的不管是愁苦还是喜悦,家人会分担与分享。
经常看到有人说外国人的亲情比较淡漠,每个人表达感情的方式都不同,不同的文化培养出的感情也不尽相同,但是亲情,我想她不论在什么样的文化背景之下,不管是含蓄还是激烈,他都是人心里最柔软的部分,都会存在于心底深处。
想起一句话:家是一把撑了千年万年的伞,伞下是永远的晴空。
昨天刚好遇到一场冬雨,当我撑伞走在路上,这句话就在心里萦绕,我觉得自己有点想家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