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8月11日 星期六 晴
儿子周六早上7:30分准时打过来,我早上6点多醒了就将手机打开网络等着。儿子问我,是视频通话吗,我说我到客厅去,请他重新打过来。
儿子这周上完课了,也考完试了。周六和舍友一起搬家。我问他们搬家是请搬家公司还是请出租车自己搬?儿子说有个同学买有车,借他的车自己搬家。搬家后东西放到同学新租的中城的房子,然后他和另一个同学住酒店,第二天就去美国其他地方玩了。
他自己到学校问了,学校10月16号进行审核,三周以后学校寄出毕业证。我说这样是否和我们一起回国了?儿子说还想在美国呆几天,和同学告别,还要去中国使馆开留学生证明等等手续。我说是否能在我们去之前就将这些事情办完?我说最好还是能提前办理,现在不是有时间吗?儿子说北京、上海、广州和深等一线城市对国外留学学生有规定的。我说那你自己决定吧。
这周,将周日和老公一起写给儿子的信发给他。他看完后,给我微信来一句:还在啃老的我不好意思。我回复:以后让我回啃!儿子又发来一句:还要当“啃老族”一段时间。我好笑。也是,如果在一线城市工作,买房,就是一道坎。我问儿子,看完信后的感觉。儿子说:感动。我问,如何感动。儿子说不是所有的父母都会在这种时候给自己的孩子写封信。我们写给他的信有高度,让他知道工作后的方向。有些父母即使想到,也许文笔也未必能写出来,有些就根本不会写。像我们这样的父母不多的。其实,在儿子每个关键节点,给他一些提醒,总是好的。
儿子下周一和同学去游玩,我交代他一定注意安全。然后希望不能刷这么多卡。儿子听见我又讲他用钱,立刻和我说再见。儿子这个用钱习惯,只怕工作后要月月光。一定要学会自己理财、自己算账才好。
儿子的硕士生活就要结束了,或者说,已经结束了。现在就是等毕业证,找工作的阶段。
一年,儿子在美国求学。这一年,我们都是微信上见儿子。如果回国工作了,我们想他了,就可以放假或者周末去看看他。
从儿子高中开始,就记录下儿子成长的过程。每个星期,写下这些文字,完全无心,一点没有想过,写得好看还是难看?写得有多好看?写得有多难看?写得怎么好看?怎么难看?写下来就是为了记录,就是写习惯了,一坚持就是11年了。写下来以后,这些过程似乎永远是自己的了,带着刹那的温度和味道,再也不能忘记。
我想起纪伯伦的一首诗: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虽经你而生、和你在一起,却不属于你。他们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也许我们为人父母的,很多却并不懂得这点,兀自将孩子视为自己的私人物品。如果你可以为你的孩子一键定制完美人生,你会选择按下那个按钮吗?我们究其一生,都想给孩子一个完美的未来。可是,父母认为的完美,能等同于孩子眼中的完美吗?毕竟,完美是个人的主观感受,而定制必定出自他人之手,你视若珍宝的东西,也许我弃若敝履。就像《追风筝的人》中写的,“孩子又不是图画练习册,你不能光顾着要涂上自己喜欢的色彩。”孩子最终,是要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自己手中的傀儡。让孩子,活成孩子本身。所以,我们都会给孩子对自己未来的选择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