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李杜诗篇万口传”。李杜诗如耀眼明星,在诗史的夜空中大放异彩,夺目不已;如上等龙井,在沸水中沉浮,逸出醇厚茶香,令人一品难忘;如婉转笛声,悠扬深远,余音绕梁。
都说是坎坷造就诗人,也许真的如此。李白年轻时意气风发,游历各地,有干大事业的雄心壮志。当他奉诏入京,供奉翰林时,满以为自己一展抱负,施展才华的时机到了。兴奋之情难以抑制,不由吟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可是现实常常都不如人所愿,生性狂放而不羁的他,不愿违心地趋炎附势,逢迎权贵,毫不忌讳地放纵自己的真性情。于是有了“贵妃磨墨”“宰相脱靴”等典故。纵使他才高八斗,诗作无不令人惊叹。但最后还是被赐金放还。政治上失意的他不由呼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虽处失意境况,他仍不忘报国,在安史之乱期间两次从军。他的诗“发想无端”,想象瑰奇,“白发三千丈”的愁,“青天削出金芙蓉”的险,“黄河落天走东海”的奇无不让人领略他的惊世才华。且不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脍炙人口,“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恬适,“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纯真,“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娇美,他那奔放飘逸,清新浪漫的诗句及诗中喷涌而出的感情的确让许多文人墨客折服。黑暗的社会现实让李白郁郁不得志,对此他强烈的不满。晚年的漂泊使李白更添哀愁,以致最后一颗明亮星辰陨落,刹时仿佛天空都黯然失色。
与李白相比,杜甫这位现实主义诗人的遭遇更辛酸。虽然他年少时也有过“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但科举不第使他从此仕途艰难。“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对战争的控诉,“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是对自己身世凄凉的感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对天下苍生的同情,“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是感叹家国之悲。“三吏”“三别”可以说就是一部有血有泪的史作,那写实到近乎残忍的笔墨再深刻不过地揭露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水深火热。他那反复咏叹的感情不由让人读着诗而心情沉重,那沉郁顿挫的风格让人感到似乎是不可承受的厚重。由于自身的辛酸遭遇,在接触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穷苦人民,顿生同病相怜之感,愈发深刻地揭露这昏暗的现实,化诗为剑,想要劈开这浓重的黑雾,无奈力量单薄。杜甫晚年更加穷困潦倒,维生都十分艰难。穷病交加下,凄凉地病死舟中。又一伟大诗人的离去使唐诗星空失去了往日明亮。但这两座诗的高峰仍屹立着,千古不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