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小门旧篱笆,社会主义前程大
——读《汾水长流》
文/苇眉儿
儿子在太原理工上大学,所以很多时候,我会关注一些山西作家的文章。山西作家胡正就这样在不经意间走入了我的视线,我认认真真阅读了他的新书《汾水长流》,也专门上网搜看了电影《汾水长流》。
不同区域、不同环境的作家,写出文章的风格和腔调绝对绝对是不一样的。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像胡正这样的“山药蛋派”作家们,都有着比较深厚的农村生活基础,因为他们是土生土长的山西农村作家,语言就像从地里新长出来的一样,带着水灵灵的小禾苗的清香,带着雨后特有的泥土气息,带着一望无际原野的肆无忌惮和自由生长,形成了自己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点。
可千万不要小瞧“山药蛋派”啊,这可是中国当代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的小说流派之一,以赵树理为代表,又被称为“赵树理派”、“山西派”、“火花派”。代表作家还有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人称“西李马胡孙”,由此可以窥见胡正在“山药蛋派”作家中的分量。
三百多页的书,没有一幅插图,全都是密密麻麻的文字,我足足看了一个星期才看完,终于理顺了书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也终于弄明白了这个发生在1954年农业合作化初期山西晋中平原杏园堡的这个故事。
瞧瞧,农业合作化初期,缺少相关发展农业生产经验,又加上霜冻、干旱、春荒缺粮等自然灾害,还有落后分子千方百计地阻扰破坏,他们造谣生事、倒卖粮食,还鼓动不明真相的群众社员闹退社……年轻的党支部书记郭春海可不是个摆设,他坚决依靠党员、团员和广大贫下中农,采取互借解决社员缺口粮的生计问题,紧紧团结了群众,并充分发挥群众的聪明才智,农业合作化终于在战胜天灾人祸后获得了大丰收。
感人至深的文字,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让我深深浸润在胡正老师的文字里。而黑白老电影的播放观看,更激起了我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也让我学到了作家富有鲜明地域风格的语言,群众的语言最鲜活也最立体,活生生凸显文章的张力和感染力。
“爹,吃不了亏,大河涨水小河满,锅里有了碗里也就有了。”这句话生动诠释了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的道理。
“自从女儿死了以后,她就一心盼望着这‘十亩地里的一苗谷子’长成大树。”郭春海他老母亲的一颗心哪,时时刻刻都牵挂在儿女身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啊!
“牛头不烂,多费些柴炭罢了。”办法总比困难多啊!
……
文字和画面相结合,加深了我对《汾水长流》一书的理解和反思。文字有文字的魅力,电影有电影的优势,那个年代的人们淳朴热情,他们身上折射出来的人性光辉,反衬出眼下很多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那些一心一意打自己小算盘的人,最后都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电影插曲《汾河流水哗啦啦》,认真听,用心学,你也会像我一样被感动、被感染……
汾河流水哗啦啦,
阳春三月看杏花。
待到五月杏儿熟,
九月(那个)重阳你再来,
黄澄澄的谷穗好像狼尾巴。
夸的是汾河的好庄稼,
喜的是咱们的合作化,
千家万户一条心,
集体思想发新芽。
新家那个新业新天地,
再不困守那单门独户旧呀旧篱笆。
新家那个新业新天地,
再不困守那单门独户旧呀旧篱笆。
打开小门旧篱笆,
社会主义前程大。
一马当先有人闯,
万马奔腾赶上他。
人心那个就象汾河水,
你看那滚滚长流日夜向前无牵挂。
这首歌,给《汾水长流》锦上添花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