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自己真的明明对他很好,但现实却是自己的行为话语被对方所误解,有的甚至还反过来指责你。自己很委屈,明明是为你好,却为什么在你眼里成了害你了呢?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是因为你的交流方式有些不恰当,没有了有效的交流,那么你的心中对他的千分万分的好有可能连一分都无法表达出来。同样,对于商业谈判,朋友谈心,教授知识等活动来说,如何有效交流都是一个永远无法回避的话题。
下面的论述分为1.交流是怎么产生的2.为什么要有效交流3.如何做到有效交流。请耐心听我讲述一番。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各色人等,思异万千。人类之所以可以成为大自然中唯一的文明,其原因之一就在于人与人之间可以有效的交流。
这原因很容易推导,动物也有类似于语言的交流方式,只不过它们没有人类文明中像语言文字等一些很系统很详细的交流方式。从它们的日常行为可以看出,它们主要解决的就是一些关于吃喝、关于基因是否能传递下去的问题。注意,这里不是说这些行为很低级,而是在说这是动物行为目的的基本属性,这些行为人类也有,只不过更细化,更需要大脑参与。没错,是大脑的参与。人的行为之所以比动物的行为看起来更加“高雅”,全然是大脑操控的结果。大脑是个器官,器官想要一直进化下去就必须得不断地被刺激,被使用。你看,同样是吃肉,为什么大部分猴子直接用手抓着吃,而人类有的用刀叉,有的用筷子,当然也有用手的。不过,人类不仅吃时用的工具不一样,而且还有很多吃饭前吃饭后的仪式。有一句话说的好:能省的则必然被省。那么人类吃饭就不能都直接用手抓着吃吗?当然不能,我们的大脑喜欢仪式感,喜欢思考,喜欢加工原始的事物,因为这样,它才能一直进化到现在。
同样的原因,大脑喜欢交流,因为交流总是能带来新鲜思考。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在自然界一辈子里尽力去发现的东西总是少而又少的,自己正确经验的形成总是要经历许多挫折的,要是人与人之间有了有效的交流方式,那些稀少的知识可以通过交流的方式传递下去,那么学习知识的那个人的寿命就相当于以前人的几倍、几十倍、几百倍、甚至几千几万倍。“寿命”的延长当然是我们喜闻乐见的,也是大脑最“喜欢”的感觉。从而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所拥有有效知识的分享就很有存在的价值了。
既然是交流,那么就得有个标准。要不然,就变成了我说我的,你听你的,最后在一交流,结果发现我想表达的跟你认为你听到的是两个意思,这不就很尴尬了吗╮(╯╰)╭
要做交流高度有效,首先得声明一点:交流最起码是两个人的事情,如果只有你这一方表达清晰,概念准确,而另一方却头脑混乱,那么无论你怎么学习,怎么完善自己,你的交流都不会高度有效的。要想改正,有三种选择,
第一种是最简单的,换一个人交流。
第二种有点复杂,暂时放弃自己头脑中清晰的观念,尽力去通过行为与话语去理解对方的头脑中被扭曲的观念,从而做到交流有效。
第三种是最困难的也是最需要耐心的,就是通过第二种方法达到有效交流,在给对方逐渐去灌输正确的概念、观念,最终达到表达清晰、概念准确。
我想世界上更多的人是这三项哪一项都不选吧。不选择改变,那就代表着妥协,妥协的结果是什么呢,是一次又一次的争吵,是一次又一次的误解;是一次又一次的说他们不懂我;是一次又一次的为你好却又被你伤害;是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安慰说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就是妥协的代价!
更严重的是,既然你不选改变,那么你的世界就得改变。
毫无疑问,每一人都喜欢跟“懂自己”的人聊天,就算不“懂自己”,最起码正常交流还是必须有的。你有没有发现一个规律,那些在商业圈,金融圈混的如鱼得水的人,往往看人特别准,不仅是人,看事物的兴衰也一样,而且说话还即有道理又有预见性。这是为什么呢?你看,听他们说话你感觉怎么样?是不是即舒服而又有说服力,还又能学到些知识。你说你作为一个旁观者都能感受到这些,那么在这些圈子中他们能不“混”的好吗?
这是天生的吗?是课堂上某位老师私下教的吗?是他们自带主脚光环吗?
都不是,这些都只不过是change人的臆想罢了。真正的要义之一是在于他们做到了有效交流。说白了,就是他们能用合理恰当的手段简洁明了地把自己的所知所想表达出来,而且你能很大程度上能听懂这些意思。而不是啰里啰嗦地解释半天,然后对方默不吭声,最后隔了几天,忽然“哦”了一长声,之后说到:原来你是这个意思啊!
做到有效沟通有两个层面,一是捋清自己,二是理解他人
一, 捋清自己
凡是做一件事,都是存在着目的的,不管这目的是浅层的还是深层的。所以,首先你要搞清楚你这番交流的目的。例如,你想解决一个商业问题,就不要聊到一半就去谈什么家庭教育;如果你想跟他人达成某一个共识,就不要刚遇到一点矛盾就吵的不可开交,记住你是达成共识的,不是练习吵架的。当然,如果你的吵架也是有更深层的目的的话,我就不说什么了。你可能会说,我这个人很随性啊,做事没什么目的。这里注意,我说的这个“目的”代表着更广泛的意思。你为了达成或是保持随性的这个性格也是一种目的,为了获得某种情绪也是目的。目的不单指物质上的收益,为了达成精神上的某种收益也叫目的。这里不要理解错了。
搞清楚目的是什么,下面就要开始解决个人非理性情绪的问题了。
市面上关于解决情绪问题的书籍有很多,有的书中干货很多,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自行查找。我就说一些我认为比较不错的干货。
一件事物如果想要对你产生影响,就必须得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那件事物得存在,不管是以语言文字还是客观物体。第二阶段是那件事物被你的大脑所吸收,你的思维模式(类比于计算机程序的算法)对它加工,第三阶段是你自己产生了你能切身体会到的情绪。
举个例子,就好比你平时在和朋友交谈时,朋友忽然笑着骂了你一句。这骂你的一句通过语言这个媒介产生就是第一阶段;
那一句被你听见,然后你的思维模式运转:他骂我了,代表他对我不满。他骂我时笑了,可能这一句话是一个玩笑,也可能是他要提醒我些什么。
然而你的思维模式运转也可以是这样:他骂我了,他居然骂我了,他以前没骂过我的,那他一定是生气了,他为什么生气,我没做错什么啊,既然我没做错什么,那他凭什么骂我,嗯,我生气了,对,他没有理由骂我,我十分生气,除非他主动道歉我是不会原谅他的。
也可以是这样:他骂我了,我没做错什么啊,嗯,他是笑着骂我的,可能是他在开玩笑,对,很有可能是他在开玩笑,但我还是不太确定,嗯,既然他笑了,那我也得笑,对,我得笑。
是的,根据第二阶段的思维方式的不同,同样的一句话,会产出不同的结果,也就是第三阶段。第一个人的动作是询问朋友,第二个人的动作可能是十分生气地回骂了一句,第三个人的动作是冲朋友笑了笑。
你看,同样的一句话被不同的人理解成了完全相反的意思,这是多么不可思议啊,所以更是显现出有效沟通的可贵了。那么纵观这一过程,我们究竟能改变些什么呢?没错,你可能想到了,就是第二个阶段。就好比给计算机写程序似的,我们也可以为自己的思维模式写“程序”,比如有些人遇到紧急的事情后不慌张,十分冷静的解决问题,那就是“程序”写的好的例子。那么怎么才能算程序写的好吗?有什么标准吗?
没有的,程序写的好全看你一开始设定的目的有没有达成。比如说你跟你喜欢的人出去玩过山车,你的目的就是为了两个人一起开心地相处,结果你给自己设定的是遇事不慌张。结果你们俩玩过山车时,你一直保持冷静,理性,面无表情。看你喜欢的人害怕时尖叫,你还“理性”地安慰她说:不要害怕。这只不过是视觉的假象,人的大脑感受到危险时候的自然反应,不要张嘴尖叫,因为你与空气正在进行剧烈的相对运动,会有气流进入到你的嘴里的。另外过山车出事故的概率是千万分之一,是一件小概率事件,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而且害怕这个情绪对于发生事故的概率是不会发生改变的。她也许当时冲你笑了笑,但更可能你得到的回应只有,呵呵,这两个字。
所以说思维模式的构建要根据你要达成的目的所决定。你如果意识到了这些,你是有能力也是有自信去达成第二阶段思维模式的构建的。注意:永远要记住你的目的
搞清楚了情绪问题,下面来说一说每个人头脑中的概念。
看了上面的情绪中思维模式的运转,你不可否认人们头脑中的概念好多都是进行过自我加工的。比如“钱”这个字在不同的人眼中有着不同的看法。在贫困饥饿的人眼中它可能就代表着生命的延续;在企业家眼中它可能代表着滚滚流动的利润;在平庸的人眼中可能代表着豪车、豪宅。还有人说它是魔鬼,说它是罪恶,说它是汗水等等等。
你说这些概念错吗?不见得,因为在那些人眼中确确实实是这么想的。那你说对吗?不可能,同样一件事物怎么可以有那么多的概念。对,经过自己思维模式加工后的概念就已经不是原来的概念了,而是代表着另外一个意思了。那么钱的基础概念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钱从最根本来说就是一种货币,是一种交换价值的媒介。你有钱,这代表着你以前拥有过这些钱所带来的等价价值,你没有用这些价值去交换别的事物,而是将这些价值以钱的形式储存了起来。你现在自身能力是什么价值我不知道,我只能说,你以前很大概率上拥有着这与这些钱大致相当的价值(排除买彩票中大奖的嫌疑)。
这就是我认为的钱的基础概念。
究竟为什么改变关于钱的自己加工后的概念呢?原因在于交流。你不与别人交流,那么你可以随意去加工概念,甚至为了自己方便编造概念也可以。但与他人交流就不行了,(最上面关于交流的叙述如果忘了的话可以再翻阅一遍),凡是要交流,就必须至少有两人,所以就得有个标准。而这标准就是基础概念。
但光说基础概念,基础概念,那究竟怎么获得吗?每个行业都有每个行业的经典著作,每个行业的领军人。去阅读感悟他们的观念,去思考他们的言行。去想他这句话想表达什么意思,他是想告诉我些什么。不要着急,慢慢来,只要有着这样的意识,那么获得清晰明确的概念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是,凡事终归要自己思考,自己用理性逻辑推断出的概念才最为可靠。所以,你如果有思维基础,那么就经常问问自己,这个概念原本是这个意思吗?这个概念有没有经过我思维模式的非理性加工?从更深层来看,这个概念代表着什么。按照这两个方法运转,我相信你的头脑中一定会拥有着常人无法触及的清晰而又明确的基础概念。
总结一下,捋清自己有三部分,一是确定目的;二是控制情绪;三是明确概念。这三部分是不可分割且相互关联的,哪一方面都要做好。
有效沟通的另一层面——理解他人
根据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的客观差异。人生的经历不同,身体状况的不同;所处环境的不同;所持有的价值观的不同;对未来的期盼不同,等等不同所决定了人必然存在着差异。差异在沟通方面来说可不是一件坏事,正是因为人与人之间有了差异,所以沟通的意义才得以体现。有趣知识的分享,讨论时激发的智慧的火花,对新鲜事物与思想的好奇。这些东西想必让每个人都感到兴奋不已吧。这正是差异所带来的快乐。
但现实却有时发生着另一番场景:双方都对自己的观念十分确信,并都想说服对方听从自己的观点,于是就开始讨论,逐渐地,讨论演变为吵架,可正确的知识在吵架的领域可一丝帮助也没有,进而双方放弃了知识改用语言攻击对方,最后甚至语言攻击都不够力度,就改用武力去解决问题。最终的结果从一场知识的交流变成了武力的角斗场,真是一场荒谬的戏剧。
那究竟怎么去做到理解他人,进而达成有效沟通呢?
换位思考,对,最重要的就是换位思考。如果你能把这一点做到很好,那么你就真正能有底气去说你能理解他人了。
为什么要换位思考?根据上面关于情绪的叙述,我们知道了同样的一句话就可能会让对方产生完全不同的情绪,其原因就在于每个人的思维模式的不同。所以说,换位思考就是让你去了解对方的思维模式,看一看,同样的一句话在他的思维模式中运转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从而根据这样的运转方式去改变你交流的方式。这样就可以让对方觉得你“懂”他,说的话合他的“口味”,从而达成有效沟通的目的。
那怎么去做到了解对方的思维模式呢?很简单的一种办法就是去询问对方关于某一个概念或是某一个事件的理解。注意:这时你的目的不是去交流分享,所以你不必去论述自己的观点,你只需去观察,去思考他的思维模式是什么即可。在不了解对方思维模式的前提下进行讨论是很容易发生一些不必要的误解的。你连对方的性格、价值观等情况都不了解,怎么可能去进行有效的讨论呢。如果你迫不得已必须得去讨论,那么就要格外小心了,很可能会因为一点你自己丝毫不在意的小事惹了对方生气。这时你就要及时地去道歉,除非你想失去这个讨论对象。
换位思考,说白了就是用对方的思维模式去思考你的所作所为,感受一下你的行为给对方所带来的更为真实的结果。记住:你自己所想表达的意愿只是你自己想的,而绝非对方所能感受到。运用换位思考可以让你感受到你的行为所产出的更为真切的结果。
总结一下,有效沟通分为两个大方面。一是捋清自己,二是理解别人。“捋清自己”这一方面分为1.记住你的目的2.克服非理性的思维模式,进而拥有与目的相适宜的思维模式3.搞清楚基本概念。理解别人这一方面的重点是进行换位思考,换位思考的达成是要去了解对方的思维模式、头脑中的基本概念。日积月累,逐步坚持,只要有一直行动的意识,达成与他人高度有效交流就指日可待。记住:要改变的东西,总是要改变的,只不过是时间早晚,付出代价的多少的区别。
后记:爱需要以恰当的方式去表达才能让你爱的人感受到,情绪需要以合理的方式抒发才能让人去理解。有时可能并不是对方想伤害你,而是没有了有效沟通,爱变成了伤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