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即生活,我必须适应网课这种教育方式。我也得逐渐教育学生适应网课这种教育方式。
刚开始上网课,不是很适应,因为我喜欢看孩子们的眼神,从他们的眼神中我能读懂我讲的他们是否听懂,他们的困惑在哪里,根据他们的问题,我如何调整自己的教学。我更喜欢和孩子们交流,听他们的想法,看他们思维的困惑在哪里,全班交流时思维火花的碰撞,小组合作时取长补短的交融,都是我喜欢和他们一起体验的。
今天读到刘道玉先生的一段话很受启发,他在《论教师的自我解放》、《教师教育论坛》指出:赫尔巴特学派的“三中心”即课堂中心、教材中心和教师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过时。
无论是课堂、教师或是教材,都是以知识为基础,现在的课程体系已经沿用了几百年了,早已陈旧过时了。在20世纪末,法国一个教育家曾预言,“21世纪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任务是让教师闭上他们的嘴。”叶圣陶先生是从一个中学生自学成为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的,一生从事文学创作和教育工作,因此,他对课堂教学的弊端看得最透。他在1960年代就指出:“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在拨乱反正时期,他又重申:“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句话说,教是为了用不着‘教’。”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一次会议上也指出:“在课堂上,教师要封住自己的嘴,让自己少说一些,留出空间给学生。”
这些见解都是十分开明的,也是具有前瞻性的,说明“三中心”的教学模式早已过时,必须以杜威提出的“新三中心”(以儿童、经验和活动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取而代之。
网课,新教育方式的样态,我不得不适应。我必须要让自己找到突破口,让我的学生喜欢上我的网课。必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怎么办?
1.设计全员参与的活动。例如课前听写词语。我每天上课前不是简单的听写。而是先连线一位学生读词语,其他学生跟读。读完学生分析哪些字易错,需要书写时注意到关键笔画,哪些字书写时注意到笔画穿插,如何写美观。学生分析遗漏的地方我再补充。然后开始听写。
2.设计实践活动。因为网课容易形成一对多,一对一的局面。要不就是老师一个人讲,全班听,要不就是一个学生和一个老师连线。如果多个端口连线,网络不支持,就感觉都是噪音。所以在上网课期间,我尽可能引导学生在网课上学方法,下课后多做实践活动。然后在日记中多交流。在上“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时,基本都是让学生借助秋天秋叶、蔬菜,小区附近的场景,设计拍照或者视频,观察生活中的植物、动物、风景、人物,动手泡豆子、种蒜,泡萝卜、嫁接植物等,写观察日记。
3.关注全体学生,聚焦个体学生。每天网课我都尽可能连线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多讲,我少讲。起先我连线都是他们自己主动积极申请发言的学生,后来我开始有目的和针对性连线,我主动邀请他们发言,努力做到一周的课程里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发言。这样他们就感受到老师是关注到他们每个人的。有些同学我会特别关注,发现问题一对一解决。这样我就发现网课上的交流更便捷,发现问题能及时解决问题。
想让学生喜欢网课,还要研究学生的学情,学生的心理变化,抓住学生的特点,让课吸引学生的眼球,让课撬动他们的大脑,让他们的思维火花不断碰撞,让他们感受到上网课是快乐的,有收获的成就感,这样才是我追求的网课效果。
努力吧,毕竟教育已经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教育改变的不仅仅是个人命运,还有这个社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