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澡》作者:杨绛
人物出场,嬉笑怒骂,洗澡过后,干净了吗?

对于杨绛先生了解还停留在她去世的时候,找到《我们仨》,通读一遍,一个伤痕累累的经历,在先生的笔下,泛着淡淡的甜味。每一个文字都轻轻的敲打着生活的音调,成曲绕梁不绝。喜欢先生笔下的轻,仿佛生活中的重都不再重要,都在掌握。
好久没看实体小说,书店偶遇这本《洗澡》,让我看到了人性、看到了当时“月亮”(先生在前言表述:人物和情节却据实捏塑)。
全书分为四部分:采葑采菲、如匪浣衣、沧浪之水清兮和尾声,刻画了许彦成和他夫人杜丽琳、姚宓和她的母亲、余楠和他夫人宛英、朱千里、施妮娜、姜敏、罗厚等人的故事,故事的主线是许彦成和姚宓的感情萌芽、暧昧、试探和结束,中间穿插了文学研究社的工作,职位的竞争、姚宓稿件风波以及各家鸡飞狗跳的生活,展现了建国之后文人的生活模式。
小说里面以当时较为进步的知识分子作为描述群体,但是里面没有一个人是完人,作为女主角的姚宓,克制了未婚夫的无理要求,在家庭遭难的情况下,毅然的站在自己家人这边,在面对有好感的已婚人士许彦成的面前,却也有自己的试探;作为男主角的许彦成,文学功底自不必说,然而对于自己的感情没有控制住,在他的婚姻里面,他没有担当。其他人如杜丽琳的恐惧、余楠的死抠、宛英的克制、朱千里的桀骜、施妮娜的自私、姜敏的自利、罗厚的等待,每个人都有自己或大或小的问题。他们就是在那个背景下遭遇了“洗澡”,洗澡是指解放后知识分子第一次经受的思想改造-“三反”又称“脱裤子,割尾巴”,在前面经历过动荡岁月的背景下,知识分子开始对自己做深刻的“检讨”“剖析”,可是真的解决了吗?真的就是那些吗?在第三部分,洗澡的高潮部分,每个人从自己的角度,去剖开自己心底的阴暗面,甚至是牵强附会、刻意描述那些问题。余楠遭到自己女儿和当时准女婿的告发;朱千里遭遇流言的连累;许彦成忧心那段暧昧的影响;杜丽琳和娘家划清界限,现在看那段时光仿佛就是一场闹剧,但是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明白是什么滋味。
我能感受到先生在这部小说里面举重若轻,其实只是揭开一点展现那段动荡的岁月,真实的可能比描述的更加激烈、无奈。这部小说里面我感受到了先生想传达的东西:一是本质是不坏的,遭受的也不会太差,在洗澡过程中,朱千里和余楠都洗了两次,第二次和第一次比,将自己所有的黑点放大,放大到别人满意为止;而许彦成和杜丽琳洗了一次,因为问题不严重,所以没有做进一步的处理。二是本质不坏的,不如坏的精明,最后所有人的工资都没有变动,除了余楠,只是因为他认为“他的政治品德,他的才学和资格经历,他原先的工资太低了”,实际上他的文学素养似乎连姚宓都比不上,至于政治品德,开篇就将他为了出国工作宁愿抛妻弃子的嘴脸展现的一览无余。三是这个世界无论在哪个角落,其实都差不多。在尾声部分,姚宓担忧别再和余楠和施妮娜等人在一起了,她母亲说:哪里都是一样,“莫安排”。这句话感觉兜住了全部小说,“莫安排”,人生不过如是。
回头看《洗澡》,过去没办法洗去、感情没办法洗去、缺点没办法洗去,能够留下来的也仅仅是一个更“干净”的自己,仅此而已,哪里都是一样,“莫安排”。
----虫子(2019-4-23于北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