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
“人生最幸福的事情是没有出生,第二幸福的事情是一出生就死掉。”
虽然有点夸张,但说得很扎心。
生而为人,绝不轻松。
因为,有些人光是活着,就得竭尽全力。
这部将要在国内上映的电影《迦百农》(又名何以为家、我想有个家)就是如此,以一个12岁狱中男孩状告父母生而不养的案件开始,讲述了一段艰苦的成长故事。

男孩名叫扎因。
他的父母是典型的生殖癌,越穷越生,越生越穷,但只生不养。
所以,扎因下面有一溜弟弟妹妹。
晚上睡觉,所有孩子挤在一块破床垫上。拉条帘子,父母就在旁边爱爱。
父母不像话,受苦的是孩子。
作为长子,扎因平时不仅要在杂货店打工,搬重物、送煤气罐;
还要带弟弟妹妹在路边摆摊卖果汁;
甚至要帮父母买药、磨粉、做毒品。
而扎因的妹妹,则要面临“小小年纪被父母卖作人妇”的厄运。
在这里,月经的到来,不仅意味着女孩的成熟,更意味着女孩被父母贩卖的时机到了。
为了讨好房东,扎因的父母就将刚刚经历月经初潮的女儿,嫁给房东儿子。
对他们来说,一个女儿能换几只鸡,值了。
对妹妹来说,她将面临更糟糕的处境,一台生产机器诞生。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扎因,比同龄人更成熟、更老练。
比如,他能冷静地处理妹妹月经初潮的事。为了不让父母发现,扎因将妹妹偷偷带到公厕。
帮她把内裤洗干净,把自己的上衣脱下来,给妹妹垫在内裤里,再去杂货店偷拿姨妈巾。
这是片中非常暖心的部分,看着却不免心酸。
但妹妹终究没逃被送走的厄运,扎因也因此离家出走。
出走的扎因,被一位黑人母亲泰格斯收留,负责照顾她的儿子。
泰格斯,一个不幸女人的典型。
为了爱情一时冲动,跟男人私奔,结果怀孕被抛弃。
嗷嗷待哺的儿子没人照顾,只能偷偷带到打工的餐厅。
休息时在厕所悄悄喂奶;下班后藏推车里带回家。
没有爱的父母让人厌恶,但有爱的父母也让人无奈。
泰格斯的儿子是个黑户。
如假证贩子所说,“你的儿子从一出生就不存在了,连蕃茄酱都还有名字、生产日期和到期日期,他什么都没有。”
她给儿子所有的爱,但孩子没法进入主流社会,见不得光,上不了学。
这爱还没保障。
因为,连她自己最终都由于没有身份证明被捕。
之后,扎因就带着泰格斯的儿子生活。
一个12岁的瘦弱男孩,一个牙牙学语的婴儿。
扎因就这样每天拖着一辆自制婴儿车,到处讨生活。
砸锅卖铁、流落街头、骗救济粮、卖自制毒品.....最终被逼上绝路。
在狱中,扎因控诉父母把他生下来。
同时他也祈求,又双叒一次怀孕的母亲,不要再把孩子生下来了........
那些生而不养的父母,其实本身就是对孩子的另一种加害。
我本以为是因为知识缺乏所导致的思想,但是社会上这种新闻也是屡见不鲜,大学生厕所产子,随即就将孩子扔到厕不管不顾;夫妻生气,将孩子从高楼扔下,自己也跳楼,导致双双殒命;大学生意外产子,用剪刀活活将孩子戳死抛尸等等!
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件背后,归根结底都是他们太过把生命当儿戏。
这些事迹很多也是受过高等教育得人,但是做出来的事情也是枉费读书几十年,孩子有什么错呢?怎么忍心下的去手?你有什么权利去剥夺她活着的权利!
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件背后,归根结底都是他们太过把生命当儿戏,缺乏敬畏之心。
电影《迦百农》中,扎因的父母把生孩子当成脸面,生的越多越光荣,生的越多越能交换更多的物资。
同时也想对那些年纪很小家里也不富裕就有孩子得人说,你不只是在坑父母,也是在坑孩子,当你给予不了他们更好的生活,为什么要生呢?你自己还在“嗷嗷待哺”,有什么能力胜任“父母”两个字!
生而不养,不如鸟兽;养而不教,愧为父母。
补充:
迦百农:为乱和不规则的意思。并坦言大家看完这部影片后就会知道它的意义。其实迦百农,是圣经中的地名,在加利利海附近,今日已成为废墟。说是耶稣开始传道的时候,曾经迁居此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