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读,让孩子们跟着班长读了一遍六年级孩子发出的阅读倡议书《让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请孩子谈了感受,并思考:如果让你来写这份倡议书,你打算怎么写?分享思考后,请他们模仿着这篇倡议书也写一篇属于自己的倡议书。
“学校不是规定我们阅读吗?你怎么还要我们写东西?”一个学生有些生气地说到。
“大家要清楚,阅读不是只读课外书才算,刚刚读这份倡议书,也是阅读的一种。阅读也不是读读而已。学以致用,读写不分家,高质量的阅读就是要用高质量的输出来检验的。”
孩子们埋头写起来。大多数用到了一刻钟。倡议书的结构还是比较清晰:为什么要读书?读哪些书?怎么读书?但是部分孩子忘记了倡议书是有对象的。于是今天内一个一个的过关。
“我感受到你刚才听到写倡议书的时候有情绪,说说当时是怎么想的?”下课的时候,我笑眯眯地询问孩子。
“唉,其实是我不想写,只想轻松地读一会儿。”她不好意思地笑了。
“高段阅读,要迎难而上,可不能偷懒哦!”
做了一个主题PPT,写上:世界读书日,我们一起止语静读。中午一节课,下午一节课,加上中间休息的时间,我和孩子们一起止语静读了80分钟。小朋友很安静和专注地看,有的孩子拿笔勾画,也有的一边读一边摘抄。有两个孩子带的书籍不适合五年级,请他们去教室外的读吧找了适合五年级孩子读的书籍。学业质量评价培训要交作业,而且是站在学校曾经做设计,脑子里一直在思考从何处着手,但是都找不到眉目。今天陪着孩子们一起看书,正在看《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看到“水平一”之类的字眼,突然灵光一闪,对呀,不是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业评价吗?我们可以请各个学科组对应着核心素养进行转化,用关键表现进行描述,然后以不同水平设计量表,并以表现性任务来评估学习过程,不就成了吗?真的是“踏破铁鞋无觅说,得来全不费功夫。”
下午最后一节,我们完成了《牧场之国》的精读,孩子们围绕着大问题“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荷兰的宁静之美?”他们围绕着四幅画面自主阅读,勾画批注,小组交流。全班分享时采用一个小组派一个代表,汇报一幅画的内容。
牛羊吃草的和谐优美,骏马飞驰的自然活力,牲畜成群的自由安闲,入夜的宁静,以及作者对荷兰的反复赞叹,学生的分享,每一个关键词都不会放过,很多时候都会超越我的预设,发现我所没有发现到的精彩。
回家一屁股坐四个小时,完成了今晚要提交的论文任务。幸亏平时有日更的习惯,积累了不少素材,真正需要写正规一点的文章时,就有米下锅。要是找米下锅,今天晚上肯定做不出来。日更的意义再一次得到印证。
还记得在《教师月刊》上发的那一片关于学法指导的文章,也是我一个晚上弄出来的,当然也是因为平常有素材,当天晚上不过是进行了组合裁剪,加上一些更深入的思考,文章就成型了。
积累!积累!积累!不能只是积累,还是要经常训练把思维拉长拉宽,试着写长文章,写大文章,虽然这个过程很煎熬,但是写作能力才会有实质性的突破。
读写不分家,多读多写多实践多反思,这是2023年4月23日留给自己的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