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7616833/c81978541f58cf61.jpg)
如何能让自己和孩子像朋友一样相处?一时语塞,无从说起。只能从孩子成长过程中日常点滴,谈个只言片语。
一、交流互动,语言先行
《父母的语言》一书写到“在每个孩子都非常可爱活泼,在地上蹒跚学步的时候,看起来孩子跟孩子之间没有差距的时候。那个时候,其实差距已经逐渐地被拉开了”。是什么拉开这么大的差距呢?这就是父母的语言。
孩子出生后,父母是他了解世界,探索世界的第一人。也是他人生之路第一导师。交流互动是人生第一课,是他探秘感知世界的触手。那么通过怎样的方式让孩子打开世界呢?语言就是工具。研究发现,就是儿童的语言当中平均95%的词汇和父母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你就知道,你看到你的孩子怎么样说话,你就能够反思到你是怎么样说话。
父母对孩子说的词汇量越多,孩子语言发展就快,表达理解能力就越强。那么有人就会问,给孩子看电视、手机不行吗?不行,孩子看到和听到的东西,跟他眼前的世界无关。电视和手机既不关注你也不和你交流,没有形成与他的世界共鸣,无法感知外界的回应。
朋友家孩子出生后,父母就特别注意与孩子的对话。孩子喝奶时,有眼神的交流,跟孩子轻声的说话。说有韵律感的叠词,如吃饭饭,喝大牛奶,拉臭臭。有研究表明孩子觉得韵律感的词,好听、有意思,会更有学习的这种欲望和动力。朋友家孩子与同龄人比起来,说话相对较早。当孩子有一定理解能力时,朋友夫妻俩轮流给孩子说睡前故事。让孩子能整句话的表达意思。
有温度的语言,有感情的交流,是孩子快乐成长的翅膀!
二、共情阅读,打开世界
认识世界,父母的知识和视野,无法达到一定的高度。怎么办呢?阅读让孩子打开世界,人文、地理、故事、科学激发孩子的探索世界的兴趣。共情阅读,将自己置身于阅读的海洋,与孩子一起畅游。每一次的阅读,是心灵上的交流碰撞。
也许有人会问,孩子不爱看书怎么办呢?记得儿童作家郑渊洁,在一次访谈中就谈到这个问题,他的回答是,先把花花绿绿的书本买回来,放在显眼的位置,不必要求孩子去读。孩子看到这些书本一定会感兴趣,会慢慢喜欢上阅读,沉醉在书本里。
朋友家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刻意培养阅读的习惯。朋友是节俭的人,但在买书上面,从不吝啬,少则百元多则千元。从古典名著到世界经典,从科学探险到昆虫世界,从童话故事到唐诗宋词,但凡有营养有价值的读物,一定会照单拿下。万千世界展现在孩子的面前,包罗万象知识丰富了孩子的头脑。阅读最大的好处,不仅是开阔了眼界,更是带来更深的思考。从小学一直到大学,中文写作上至少没有犯难。大学期间参加论文比赛,因一篇关于农村垃圾分类的论文,引发人的深度思考,而被邀请参加年会。我想这是一直以来阅读习惯带来的惊喜。
感知世界,通过阅读拓宽世界的广度,让思考变的长远。
三、行万里路,亲情陪伴
人生是一场旅行,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安排时间,陪伴孩子去旅游。感受各地的风土人情,体验不同的生活环境,丰富孩子的视野。在郊外看云卷云舒,听风声鸟鸣。登山川过大河,领略“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体会“秋水共长天一色”绝美画卷。入城市品人间美味,观市井百态。行万里路,让幼小的心灵,激发对生活的热爱,播下渴望美好的种子。
海晨升红日,扬帆千里行。带孩子去旅游,亲近大自然。旅途中增长见识,学以致用。
行万里路,让脚步丈量更大的世界,让心胸变的更加广阔。
四、爱是永恒的主题
人间最美好的东西是爱,亲子关系一切都源于这个爱。父母内心的阳光,会照亮孩子前行的道路。把这个爱扎根于内心,不是无端的爱,不是纵容,不是溺爱。丧失原则的爱,会让人性变得复杂不可控,成长的路会变得坎坷。
人生短短几十年,陪伴也就十来年。珍惜当下,往后的家,就是四季变换,偶尔的歇脚之地。思念将会是一根长长的线。
写在最后,亲子关系,人生的一道大题。语言交流,让心灵不在寂寞。共情阅读,让心灵种下快乐的种子。行万里路,深爱相伴。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健康向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