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元量

作者: 做一个有爱心的教育者 | 来源:发表于2024-01-26 00:07 被阅读0次

    汪元量入道的原因,

    1.元代初期道教受到帝王的推崇,社会地位颇高,道士的生活比较优越,生活方式比较自由,以道教的身份南归对于一位宋室旧臣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2.汪元量认为自己是汉族儒生,以全真教为代表的道教中,兼容的儒家思想正好可以使汪元量在道教信仰中保留自己儒家的印记,而其中的遗民情怀也正好满足了汪元量的心理需求,满足他精神上的某种皈依感。

    3.元朝是蒙古民族的统治,曾一度使汉族儒生处境艰难并对汉族文化的传承产生了很大的消极作用,而道教是汉族文化相对比较纯净的留存之处,道教中民族文化的因素就成了他最终入道的又一原因。

    对于历史事件有专门的史官会进行,史官往往会客观的笔法记录人物言行以及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等。但对于历史事件中的人的情感心理不会做过多的描写,史官也不会添加个人主观情感。

    汪元量作为南宋宫廷琴师,又是一名精通音律的词人,以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人的独特视角,记录了宋元易代时的真实历史事件并以文人特有的细腻笔法和情感体验,艺术化的在线了这一历史事实。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史料的不足之处。

    作为南宋的宫廷琴师汪元量,常随三公出席元主忽必烈举行的各种宴席。并以琴名誉于大都。元世祖忽必烈听闻他才情,下诏令他入宫侍从,因此受到元祖恩遇。同时汪元量还有机会传授年幼的宋皇帝赵显诗书。文天祥入狱期间,汪元量几次探望并与之诗词相和,他给文天祥弹琴,文天祥给他的诗写序。我在在历史课本上认识了文天祥宁死不屈,也在语文课本上学习了文天祥的诗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而对于能和文天祥一起唱和的汪元量,作为南宋灭亡史的一个重要见证者。我知道的太少。

    1283年文天祥宁死不屈被害,汪元量一直陪伴着小皇帝留在了北方。

    1288年,18岁的宋恭帝被元世祖派遣入吐蕃学习佛法,汪元量所陪伴的宋氏王族各有归宿后,他数次上书,南归后,汪元量出家为道士。

    汪源亮在诗歌上的创作有很深的造诣,他的诗歌大多记录亡国之戚,去国之苦。在后世有“宋亡之诗史”之誉。

    汪元量这个人是我第一次听说,汪元量的潼关也是第一次接触,如果不是公开课,恐怕很多人连汪元量是谁都不知道!

    在元军攻入临安之前,很多王公大臣都举家逃跑了,汪元量只是一个琴师,完全也可以逃走,而他不但没有逃走,反而随三宫一起北上,作为人质在北方生活了几十年。不得不说汪元量是把南宋朝廷放在心中最重要的地方。即使南归后,他也支持南朝的一些势力反抗元朝。尽管是杯水车薪,但是精神可嘉!

    了解了汪元量生平后,感觉无论任何人,如果自身才华横溢,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因为他自己才华横溢,才能入宫给太后弹琴,因为学识渊博,才能成为皇帝的老师,即使是沦落成人质,他的才华也依旧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赏识,能够出席重要的宴会。不靠油嘴滑舌,不靠阿谀奉承,仅仅依靠自己的实力!

    汪元量和张岱是一类人,即使国家灭亡了,也没有泯灭他们的爱国热情。都是把国家的爱刻在了骨子里。爱的纯粹又自然!

    这里再说一下张岱,国家已经灭亡了,但是他的文章还是以旧朝的年号。他出去赏雪,是在大雪天,并且是在晚上,这在当时在外人看来是另类,又有谁去理解他内心的痛和悲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汪元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dtbo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