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影片中既定的人物命运

影片中既定的人物命运

作者: 02734f4ab0cc | 来源:发表于2018-08-17 11:34 被阅读5次

影片<<鬼子来了>>改自尤伟凤小说<<生存>>,讲述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发生在华北日本占领区挂甲台的一群农民和鬼子的故事。着重刻画了马大三这个在中国极为普通的人物形象。影视中人物必须具有视觉造型上的特点,同过声画结合诉诸于观众的听觉和视觉,构成银幕形象的主要因素:大棉袄,方言,插在袖子中的双手…细致的形象塑造有利于刻画人物的性格。

影片开场伴随鬼子进村的音乐,二脖子出场,人物形体动作和语言就简明的表现了他的胆小和圆滑。马大三是村里的一个光棍,在和鱼儿之间的事上显得不是很正经。两人偷情时,送人的用枪顶着马大三的脑袋:“合上眼”,在整个对话中,马大三就真的演没睁一下。他怕事,胆小。这样的人物性格引出了村里的几个办事的,其中就有二脖子。矛盾在一开始就清楚地建立起来,并通过这几个人物展开故事。所有人物都只有一个简单的目的,就是生存,活命。导演通过对人物动作和语言细节的设计体现了他们的荒诞和愚昧。像在讨论该怎么处理那个“灯下黑”时,二脖子突然站起来有话说,然后又:“不中”,这是个很典型的动作状态(几乎发生在每个人身上)。导演这个时候的处理却赋予了它一定的意义,那就是荒诞。电影蒙太奇手法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揭示,讨论结束后音乐响起,他们几个人回头,画面紧接鬼子进村。说明了当前办法唯一的担心就是日本子。还有在审问时年长的问:”叫啥呀,说话啊”,然后马大三想起他们被绑在麻袋里,接着年长的又问:”叫啥呀,说话啊”, 马大三又想起他们的嘴都还堵着。汉奸的第一句话:”饶命”,然后年长的迅速的记下来(这些无关紧要的)。这样的处理十分巧妙的规范了影片的节奏,显得趣味十足。除此之外,让观众觉得所有人的愚昧。这其中最有趣的就是”我”)。 这样悖于常理的,夸张地表现手法容易得到新奇和强烈的视听感受。

第一次的高潮出现在被抓的人在地窖时听见鬼子来了,马大三这样胆小只求保命的人在得知那样根本行不通之后,却很坦然地跑下去给他们两个说:什么都没吃饭重要,这是一个很典型的农民形象。”只想好吃好喝的待你们,别再在我这儿折腾,也别死我这”,人物在这个阶段的主要目的就是保住这两个人直到年三十。马大三与这两个人的冲突是单方面的,他们并不了解这样一个农民到底想要什么。所有的人物都围绕马大三展开,日本人”要吃白面”,从而引出二脖子的娘,人物关系层层紧扣。借面这场戏非常简单,仅有人物间的对话和动作,马大三软硬兼施,紧张时就会变得口吃,细节体现了他的憨厚,但是不老实。环境的变化显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马大三和鱼儿在包饺子一段,马大三还是一样的不正经,但是对鱼儿的一番话却显得人物的正直和责任感,小人物的愿望被体现的淋漓尽致。他善良,不敢要求什么,都是看着其他人的脸色过日子,盼望着别人对自己的认可。在这些段落里,人物性格展开了故事的情节,以人物马大三为中心的矛盾在个人与集体的人物关系里慢慢的突出来。

第二个高潮出现在被抓的两个人第二次得到获救的希望时,而这次的危机感更加的紧迫,两个日本兵就出现在马大三的家门口,马大三却并不像二脖子他们那样的害怕和猥琐,甚至拿起刀说:”我都要跟他们拼了”,但是出现转机时,他便笑着问要杀鸡不。他是勇敢的,有一股豁出去的冲动,鱼儿喊大三时,他又拿起刀冲了过去。二脖子是个典型的爱说大话嘴不严实的小人物,回回出了村过了河。处理两个人时,年长的一提起马大三,他便说:我不是怕,这么干不中。他怕前怕后,其实骨子里是没有想法的,他不知道该怎么办,很容易认命。在两头为难的情况下,他唯一想做的就是保住自己的命。所以他总是:要了谁的命?要了咱全村人的命。那伙子人河日本子在他们心里是一样的,一样会要了他们的命。他们没有什么人民的,社会的这种大的概念,只想有粮食吃,能活命。

第三次高潮在第三次两个人求救。村里人认为他杀了人,全村人都不理他,白面也不要了。得知他没杀人后又逼着他杀。这样的人物性格发展出来”借刀杀人”。憨厚老实的马大三碰到狡猾奸诈的四表姐夫,这样的对比和反衬更加鲜明的体现了两个人物的性格特征。环境的改变引发人物思想情感的变化,使得马大三从单纯的保命变得不知所措(年三十没来取人),他的意图和目的贯穿着整个影片,人物迫切的想要达到目的造成的紧迫感使得他的处境更加真实。”借刀杀人”不成,紧接着”以命换粮”。这个部分着重讨论了显而易见的汉奸和送回去后自己能不能活命(捡条命他还能恨你?),导演还是着重刻画了其憨厚和善良,所有的这些纯朴的品质在战争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在得到六大车粮食之后,马大三一个人在楼梯口笑,但是没笑出声。他认为事情得到了解决,而自己成了英雄。
马大三体现了当时中国社会一类人的特征,这一类人是中国社会最大的群体。人是影片的主题体现着,矛盾冲突主要靠人物来展开,情节的安排,场面的处理,细节的选择和运用,也都要以人物为中心。

此片紧扣马大三这个人物安排情节,人物性格的发展伴随当时社会环境的剧烈变化,艺术作品特别是在电影中,社会环境是驱使主人公行动的内在力量(从”灯下黑--活埋鬼子--借刀杀人--以命换粮到其最后的悲剧命运)。”人物真相只有在一个人在压力之下做出选择时才能得到揭示,压力愈大揭示愈深,该选择便越真实的表达了人物的本性---最优秀的作品不但揭示人物的真相,而且在讲述过程中表现人物本性的发展轨迹或变化,无论变好或变坏---人物功能是给故事带来人物塑造中令人信服的实施选择所必须的素质”---(<<故事>>麦基)。

导演运用较为荒诞的表现手法描写了马大三这个人物,又用极为写实的手法描写了当时的社会环境,这种客观的地态度很容易的就突出了其荒诞手法带来的戏剧效果,在真实的环境中运用写实的叙事手法,便使得两种写实都不明显,反而消弱了表现力量。可以相信,这个人物是存在的.他的主要压力是生存,而到后来的屠杀之后,生存对于他来说却不重要了,于是人物有了生存的目的和希望…

相关文章

  • 影片中既定的人物命运

    影片<<鬼子来了>>改自尤伟凤小说<<生存>>,讲述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发生在华北日本占领区挂甲台的一群农民和...

  • 既定的命运

    猫咪,问你看完《狮子王》的感触,结果得到的答复是:没什么。 好吧,能把有童年心理阴影的一部片子看完,也算是有效的补...

  • 故事 | 既定的命运

    总有一些岁月里,林凡诺一低头就会忘记自己许下的宏图大志。 过了很久很久才反应过来的林凡诺,总会暗骂自己,说好的为自...

  • 讨论有感,不止电影,还有对其他社会活动的想法

    观影的带入性问题,但凡以悲伤的情绪去强加于影片中的人物时,带入的,新增的不是影片中人物的视角或者说是全新的情绪,而...

  • 故事 | 既定的命运(1)

    在人潮之中,男男女女之间,林凡诺东躲西避地闪开那些两两牵着手的人,他们目不斜视,林凡诺可不是。 摩肩接踵的碰撞,没...

  • 故事 | 既定的命运(3)

    林凡诺右手的无名指上突然起了一个大包包,筋骨像被绞一样,好久,好久都这样。这双干过许多种活的手堪比七老八十的人那般...

  • 故事 | 既定的命运(2)

    很累很累,林凡诺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了宿舍,以一个"大"字的姿态,整个人瘫在了床上,她,拉起了床帘。 宿舍里的其他人...

  • 三个傻瓜,三个境界,三种人生版本(完)

    上次的分享解读的是《三傻大闹宝莱坞》影片中三号人物莱俱,他受兰彻点拨改变了命运。其实不止莱俱,影片中有一个在学院里...

  • 简析《驴得水》的主要人物

    电影《驴得水》试图通过影片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折射出人性的深度和生命的厚重,但故事的讲述方式却差强人意。电影《...

  • 既定的命运,别让我走

    看完了石黑一雄的《别让我走》,放下书的那一刻,心情有些沉重,对里面的主人公怒其不争,却又觉得他们的选择也是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影片中既定的人物命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duz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