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场修行
木卯梅
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
——赫尔曼•黑塞
对书的爱好,源于小时候
爸爸是爱读书的人,幼时的我也开始偷读爸爸的大书。那些读大书的日子,充实而又充满快乐。
初中所有的课余时间,好像都被大书占据去了。语文成绩的优越,更是源于对文字对文学的喜爱。
师范时期,更是与图书馆和管图书的老师亲密接触,文选课上五分的作文,让年少的自己沉迷在文学作品的喜怒哀乐里。
初为教师,书充实生活
季羡林说:“如果读书也能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读书。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进步,靠的就是能读书又写书的本领。”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没有名家这样的高瞻远瞩,却也把读书作为自己唯一的嗜好。常常一整夜读完一部大部头的书。总觉得,只有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承载课堂上无穷的含量。
读书的感慨,沉淀成文字。书读了,就会有想法,就会与书中的主人公共喜共悲。共情的多了,就像找个人倾诉。QQ空间,新浪博客等,就成了那时候工作之余挥洒情感的园地。一篇篇文字,倾诉在笔端,就这样一点点沉淀和积累。
再后来,就在简书上写文章,有了更多的想法和更成熟的文章。
以读促教,做学生的领路人
教学中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指导学生多角度多渠道读书。爱阅读,培养习惯。孩子作文难,没话说。主要是阅读少,积累少。
我利用好课前三分钟或者五分钟。课前三分钟怎么安排,我也摸索了很多年。一开始,师生互相推荐美文,学生自由摘抄美文,自由背诵,每节课一到两个孩子上台背给大家听;然后是在摘抄的基础上孩子要写一段赏析,说明喜欢的理由与同学共赏;再以后我开始确定主题摘抄。有写人、写景之分,有亲情,友情,社会等主题之分。给学生范围后再摘抄背诵展示以后,同学老师总结这类文章的写法;再后来,让学生摘抄开头,结尾,写景的段落背诵,每节课一个学生在黑板或大屏幕展示,师生共同点评学习,好的段落大家一起读读背过。这样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变换,学生的作文开始有景,有情了。那些优秀的孩子,就能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篇较好的作文了。让学生在趣味中爱上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
读和写是不分家的。读促进写,写又反过来促进读。作文怎么改,谁来改。一直是大家争议的问题。我发现,每次我用心改了作文后,如果不是我找孩子面批,而是批改后发给大家,大家往往只看看分数和批语,然后就漠视了这个本子,甚至连错别字也不改。然后,我就开始琢磨让学生自己批改。开头应该怎么写,我给学生一个标准,让几个学生读几篇开头进行评价,然后学生按照这个标准修改自己的作文,给自己的作文开头写批语。中间叙事部分,先让学生自己概括自己写了一件什么事,再问自己是否有景物描写,人物描写,修辞手法,有是哪一句,在批语处进行赏析;没有的话,哪儿可以加上一段,可以怎么修改。描写采用图片想象法,把事件放入合适的场景,把人物的细节进行放大突出。这样修改后文章就开始丰满了很多。边改边让学生展示,展示改前文章和改后文章的区别,让学生感受描写和修辞手法的魅力。结尾部分依然给学生要求,是否首尾呼应,是否点明主题,是否学会了运用议论和抒情来表达情感。学生在对照要求的基础上给自己评语,同时修改。
这样的批改,学生参与其中,一次比一次速度快,作文也一次比一次有长进。个人批改,小组批改,教师批改,这样多种批改方式,学生的作文也许不会多有文采多精彩,但是作文最起码的写法还是了然于心的。
以活动,促进成长。读书成为当下语文很重要的一件事。可是让孩子有目的的读书,还是需要一定的指引和规范,需要一定的要求,同时还需要一点激情和热爱。
思维导图是规范读书、总结读书的一个不错的方法。我们的孩子刚刚接触思维导图,还不够有成熟的想法,想完成一部文章的思维导图还有难点。针对《名人传》,我们从大家熟悉的贝多芬入手,利用一节课的阅读时间不断修改,做出简单的思维导图。为了巩固这一热情,我下课后进行批阅,把优秀的作品拍照做成美篇,进一步表扬鼓励学生。让学生得到收获的快感。
名著阅读进行整本书指导,利用电影和电视剧引领,激发他们一睹为快的乐趣。利用好“母亲节”、“教师节”“读书节”等活动,营造读书氛围,让学生明白生活处处是语文,明白写作其实就是真情的自然流露。让学生不再害怕写作,虽不能下笔如有神,却也不再无话可说。指导的学生作文多次在莱西语文教研公众号发表,学生多次获得莱西市征文比赛一等奖。
于漪老师说:“老师假如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爱好与求知欲激起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让学生爱上语文、爱上阅读,是我们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动力!
阅读,是一场成就自己,成就学生的修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