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出的前提是有效输入。
学生输入的高质量文字太少。
--
有效输入是认知的加工。
也就是说。
光看不行,还要思考着看才算是有效的。
今天看了一本书不算输入。
看了书,书中人物让你有感触算有效。
不过如果是小孩子的话,刚开始也不要看一些太难理解的。
阅读面广一点,多看点新奇有趣的书籍,比如什么科学杂志,博物杂志之类的。
还有dk的书,真正做到了趣味和科学性,非常推荐。
不过中小学生必然会遇到两个问题。
一是认知不到位,不能理解。
二是接收视频化东西过多,不爱思考。
如何解决。
第一个,不是目前社会的问题,是人类认知发展的规律。
也就是说这个年龄阶段的娃脑子还没有发展的很高级,不能理解更深层次的文字内容(教育心理学那章讲学习的就有)。
这时要么给他们简单的故事书,带插画的;
要么直接让他们死记硬背(死记硬背小孩子是可以的,大人反而不行,还是脑子的发展问题)。
做这些的目的都是输入。
输入有了,接着语音输出。
一天一本小册子或者一天一个小故事,让学生自己讲,类似于复述的那种,5w方式。
刚开始不需要多精炼。
重完整度,而不是准确性。
一定要五w。
然后死记硬背的那种必然是学校要求的古诗,不用抽背都行,毕竟学校卷子要考,这又是一种输出的过程。
第二个,关于思考的问题。
问题点在短视频。
一没营养,二短没有深入思考的机会。
进而导致注意力下降,接着思考能力下降,毅力下降。
实话讲。
大多数普通人最需要的不是智力,是毅力。
有些人没有毅力,或者不强,那就很难成功。
不能坚持做一件事,
不能看到长期效应。
这就容易浮躁。
这就是人性。
所以培养毅力的方法就要从小训练起。
限时做题,限时背诵。
逼迫他们找到更简单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调动脑子,一旦这种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训练上去了,自然就能获得毅力。
很多时候坚持不是看外部的反馈。
而是一个自己进步的小反馈。
正是这些让你长远的走下去。
毕竟外部不可控,内部是可控的。
最后,写作。
其实就是输入后的输出。
没有输入何来输出。
不看书怎么输入。
还有,输入什么就会输出什么。
你看的是短视频。
那自然输出就是短视频。
你看的是好书。
自然会往好书的思想上去靠。
但凡一个写作能力强的人。
输入都是指数级别的多➕广。
越是科技时代,思维能力就显得愈重要。
文字阅读的能力也更重要。
又要引用博尔赫斯的一句话了:
人类的工具大多是四肢延伸,棍棒延长了手臂,轮子延长了腿脚;只有文字和书籍是大脑和精神的延续。
要想提升。
多看书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