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读书笔记11:疲劳战;为什么我们会中“离间计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读书笔记11:疲劳战;为什么我们会中“离间计

作者: 莱雪思 | 来源:发表于2022-10-08 14:22 被阅读0次

疲劳战

原文:

佚而劳之。

解析:

我们要以逸待劳。敌人如果也很“逸”,就骚扰他,折腾他,让他疲于奔命。

书中分享了典型战例春秋时吴楚之战。

吴伐楚时,伍子胥为公子光出了一计。

那就是把军队分为三师,先用一师出击,然后撤退;等敌军撤退,再换一师上去;敌军出来,他们再撤退;反复调动,对方疲于奔命,他们便三师尽出,一举攻克敌军。

公子光依计而行,一年折腾了七回。最终发动总攻,攻陷了楚国都城。

书中引发读者的深思:“大家读的都是同一本兵书,都会背,但差距怎么这么大呢?”

华杉解释到,原因在于判断,表面上是对敌情没判断,本质上是对自己没判断。只要对自己判断清楚,任他什么敌情,自然知道怎么办。

感悟:

以逸待劳,原理大家都很清楚。可在执行中,却少有人做到,或者过于逸,或者过于劳。

曾听过几个报道,一些年青人,为了工作,牺牲休息时间,熬夜加班,无夜无日,结果累倒了,一命呜呼。

明知需要休息,可有时迫于压力,或是外在的压力,或是内心的追求,不得不放弃休息,只为快点完成业绩。

其实,并不是我们不知道如何应对困难,而是我们不清楚自己的底线在哪?包括身体的底线、做人的底线。

如果我们拥有底线思维,比如,给自己设定个时间界限,十一点前睡觉,那么,就能避免自己到达极限,而浑然不知。

以逸待劳,需要我们在生活工作中践行。让别人疲于奔命,而你获享其成,或许是条妙计,但终归过于残忍。

当别人对你使出此计时,记得立足自身,不被打扰阵脚,坚持自己原有的节奏,才是得胜的根本。

我们为什么会中“离间计”?

原文:

亲而离之。

解析:

意思就是破坏敌军的外交盟友,离间他的君臣关系。

书中举了两个例子。

一个是战国时秦赵长平之战,廉颇打了几次败战,坚守不出去。秦国派间谍到赵国散布谣言,说廉颇容易对付,秦军最怕的是赵括。赵王上当,用赵括替下廉颇,最终造成长平被坑四十万卒的悲剧。

赵王上当,其实是他对廉颇早已不满,秦国间谍的工作,实际上是帮他下定了替换廉颇的决心。

楚汉相争之时,刘邦被项羽困在某处一年之久,断绝了外援和粮草的通道。陈平施计,离间项羽的能臣范增等人。

项羽最终中计,实质是他本性多疑,谣言正好挠到他的痛处。而范增本身也有问题,没有和项羽相处的智慧,还曾经大骂项羽。

范增犯了人性的弱点,就是亲人间的恩恩怨怨,容易形成爱恨情仇。离间计,其实就是外部竞争者,参与到敌方的内部竞争中,推动矛盾的激化。

堡垒是从内部攻破的,唯有领导者的高尚人格和宽广的胸怀,才能避免遭受离间之计。

感悟:

说起“离间之计”,想起了宫斗戏,戏中妃子就是使用了“离间之计”,永保自身地位。

在现实生活中,婆媳关系也经常会被外人施了“离间之计”。或许,传话的人本无心,可本来婆媳之间就互有矛盾,别人的无意传话,便加深了对彼此的猜忌和怨恨。

在工作中,内卷现象,其实也是一种“离间”现象之一。为了上位,不得不陷害于他人,使用离间关系,破坏别人的利益。

要避免被离间,最好的方法是消除恩怨之心。恩恩怨怨越说越乱,只有彼此理清关系,以德抱怨,渐渐地,化解彼此恩怨。

心无杂念,毫无猜忌之心,别人的离间,就只是一个笑话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读书笔记11:疲劳战;为什么我们会中“离间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dxw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