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到《被讨厌的勇气》P60哲人举得一个关于“复仇”阶段的例子:
遭受过父母虐待的孩子有些会误入歧途、逃学、甚至会出现割腕等自残行为。如果按照弗洛伊德的原因伦,肯定会从简单的因果论角度归结为:“因为父母用这样的方法教育,所以孩子才变成这样。”就像因为不给植物浇水,所以它们参水干枯一样。这的确是简单易懂的解释
但是,阿德勒式的目的论不会忽视孩子隐藏的目的——也就是“报复父母”。如果自己出现不良行为、逃学,甚至是割腕,那么父母就会烦恼不已,父母还睡惊慌失措、痛不欲生。孩子正是因为知道这一点,所以才会出现问题行为。孩子并不是受过去原因(家庭环境)的影响,而是为了达到现在的目的(报复父母)。
这个例子让我对目的论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原来目的论的“目的”并不是直接将行为表现否定,而是通过行为的外在表现去寻找行为背后的“目的”。
OK,还以之前跟队友闹离婚的事情为例。当时分析的目的是“我压根就没打算离婚”。现在看来,这个分析虽然没错,但却不是最直接的目的,对!我的直接目的是“报复队友”。我白天上班晚上看娃,没有一个整觉,凭什么你就可以双手一摊、不闻不问当甩手掌柜的,所以开始各种争执(权力之争),彼此两人都希望自己能胜利,我希望队友能分点心在孩子和自己身上,队友希望自己继续拥有足够的自由和空间。当我意识到我并不能战败队友的时候,我选择闭嘴然后提出离婚。对,一定不能让你太嚣张!不管队友最终同意与否,我都已经达到了我的目的。同意:那么必须接受来自公婆的指责和暂时性失去孩子抚养权的问题;不同意:也要面对来自我给的压力。所谓的目的(报复队友)其实是希望他能承担起一个做丈夫和父亲的责任,无奈当时用错了方法,走错了方向,塑造了一个车头彻底的怨妇形象。很庆幸后来及时止损,将关注目标转移到自己身上,虽然队友依然我行我素,但我已然不再抱怨、不再指责,就算面对对方的恶语相加,也能做到不理不睬,一笑置之。并不是自己有多大度,只是自己不再幼稚。果真是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当将关注放在自己身上时,我是我,你是你,我们之间并无因果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