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写文章,总会费尽心思的想很多华丽的辞藻,曲折离奇的故事,有时甚至会想破脑袋,翻遍古籍,七零八凑的写出一篇自己还认为不错的文章。但是,现在读来却越发的觉得,文章站不住脚。因为他不补贴切生活,显得不那么真。最近越来越发现文字简单,朴实才会一针见血,才会当头棒喝。
它应该就像生活一样,简简单单,朴朴实实,没有波涛骇浪,没有惊天动地。春天的花香中携三五好友同行,夏日的凉夜中一家人庭中纳凉,秋日的积黄中有对生命的感悟,冬日的雪花中有孩子的嬉戏打闹。本应该是这样一副平静的画面,画面中有你,有我,有欢声,有笑语。多年之后,当翻开这幅泛黄的画卷时,你那斑驳双颊的皱纹中能泛起笑容。然后在笑容中慢慢的老去。
而生活应该在贩夫走卒之间,商铺菜场之中。有人说过,如果你想了解生活,那就菜市场走一圈,鸡鸭鱼蛋的粪便和腥味才是冲刺着生活的基调,吆喝讨价还价的此起彼伏才是生活的调味剂。灯火酒绿只不过是生活中附属品,就像是往一河平静的水面中投入一颗石子,偶尔激起波波涟漪,但很快就会恢复平静。就如同你最痛苦的经历,都会在平淡的生活中慢慢的被抚平。
文字也应该是这样,更平静,更贴切,像余华的《活着》,《兄弟》,《许三观卖血记》。你读不出来任何华丽的辞藻和优美的句子。它不是散文,不能像它那样温文尔雅,也不能像诗歌那样浪漫柔情。它是用最直白的方式直击你的心灵。他似乎不需要你去想象任何的场景,就像你本就处于场景之中,亲身感受一样。
写作应该是一种状态,它应该发生在你轻松惬意的时候,不经意的爬上你的思绪。而后这一丝的思绪会持续着你的创作,而在你创作之后,又可以继续着你之前的惬意。而不是埋头苦写,数日不出门庭。
我曾试过在写【寄魂者】的时候,达到日更的目标。在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先前的构想和思绪都随着时间消耗殆尽。再想提笔的时候总会无所是处,写了删,删了写,颇是头疼。
所以后来我就换了一种写作方法,并不着急去写什么。每当无意间触发了新的思绪,便会驻足记录下来。在周末闲暇的时候,找个风轻云淡或者靡雨霏霏的下午,冲的一壶清茶,点两柱清香,娓娓道来,让手指在键盘上翩翩起舞。写好也不着急于发布共享,而是故事结束后,斟酌再三,才会发布。
这种状态很是舒适,就像躺在草坪上,任风吹着旁边的青草,在脸上挠的痒痒的。
网友评论